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於嘉也表示同感:“科比和平凡人沒什麼不一樣,他有優點也有缺點。他之所以不平凡,是因為他的缺點和優點都比平凡人突出,他突出之處被論壇無限放大,他就變成了神,或者魔鬼。秦老師的方案把人們的思考提升到人生的高度,這操作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我估計市場不小。”

我的觀點也開始朝著贊同方向傾斜。

於是我們開始對《瞧,科比這個人》策劃案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出版社的兩位女士末了表示:“我們是受黃社長委託來請教諸位專家的,我們需要諸位的支援,包括對這份策劃案方向的糾偏、論證和稿件審定。沒有你們,我們極有可能會迷失方向。”

看,人家多會說話!以往對份外的事“能推則推”的我們,這次卻欣然地接受了出版社的盛請。

我認為科比的人生之路確實有值得人們品味的地方。曾經的科比,就是這樣一個渾身充滿著矛盾的人:當我們把他視為神,他卻在仰視著世界;當我們把他視為人,他又在俯視著世界。在球場上,他是一的只孤獨的鷹;在人生路上,他是寥落的舞者。他被世界誤解,首先是因為他誤解了世界。他縱然有矢志不渝的雄心壯志,但靦腆的性格卻妨礙了他人格的健康發展;他有自己的一張嘴,卻把所有的語言只透過籃球進行傳導。他是偉人,卻不曾留下偉人的佳句,最顯著的一句話是:“即使全世界都拋棄了我,籃球會永遠陪著我。”

於是人們把這句話當作了他與世界為敵的宣言書。

於是世界有一半人不想再容他,另一半卻拜倒在他的球技下。

於是你會聽到兩種迥異的聲音:“做人不要太科比。”或“你看看人家科比!”

每一次有科比的比賽,網路論壇都會發生關於他的“戰爭”。百萬甚至千萬的球迷,為這個不足三十歲的男人徹夜樂此不疲。

人們參與“戰爭”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解氣或更來氣(尤其是當幾天後科比的湖人隊在波士頓花園體育館以創記錄的比分差距成全凱爾特人奪冠夢時),卻疏忽了一個更有趣的命題:人生思考,或對照自己。

而今,關於“科比與世界講和”的話題又引發了關於他的新一輪爭議。一方說:講和的科比眼睜睜地看著湖人慘遭蹂躪;另一方說:講和的科比開始真正的成熟了。

究竟誰說得對?這依然是論壇上的事。《瞧,科比這個人》所做的是:還世界一個真實的科比,同時以他的人生足跡的客觀描述,為不止一代的人樹起這樣一面鏡了,一面以科比·布萊恩特命名的多稜鏡子。在這面鏡子裡,你可以用你的人生觀照一照他三十歲以前的人生得失,也可以照一照你自己的人生得失!

是的,正值三十而立的科比,也在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是為序!

孫正平

2008年7月25日

初會艾佛森,感受“孤膽”式英雄主義(1)

瞧,科比·布萊恩特這個人,可以從他和阿倫·艾佛森在2001年NBA總決賽相遇開始。

那是2001年6月6日,費城的新科常規賽MVP阿倫·艾佛森穿過斯臺普斯球館的過道,踏上球場,然後聽見球館穹頂下雷鳴般的“橫掃”吼聲。那是他職業生涯第一場總決賽。球場那一端,金色的洛杉磯湖人們在熱身,每耍出一個扣籃就引來一片尖叫。前來賞光的洛杉磯觀眾們神情輕鬆,興高采烈,彷彿已提前獲悉了大團圓的結局,只等看一段美妙過程。

在他們眼裡,黑色的費城76人猶如困籠之獸,等於已經死了。他們關注的只是,費城在死前所做的掙扎是否有趣?

本來,NBA每晚的比賽,無非是一個兩萬來人觀看的大型鬥獸表演,一群身體素質異於常人的巨漢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