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韶作為孫氏宗室參戰的唯一大將,他的壓力也不小!
這次戰鬥能否立下戰功,關係到孫氏將領在軍隊中的地位和話語權。
孫韶可不是孫氏嫡系,他的祖上本姓俞,孫韶的伯父孫河追隨孫策,忠心耿耿,孫策很喜愛他,便賜姓孫,將他整個家族列名孫氏家族之中。
建安九年(204年),孫河被殺,孫韶統帥孫河的軍隊,被孫權任命為承烈校尉。後任廣陵太守、偏將軍。
黃初元年(220年),孫權受封吳王,升任他為揚威將軍,封建德侯。
他的這個身份,在孫氏家族中相當於家奴賜姓,地位還比不上孫氏旁系。
也是因為他的這種身份,他和堂弟孫恆都得到孫權的重用,手握重兵。
反而是孫權的幾個親兄弟,都沒有統領兵馬。
就連外放丹楊太守的弟弟孫翊,都沒有兵權,最後落得被手下將領刺殺。
孫韶這次代表孫氏宗室將領出戰,如果按照徐盛的防守佈局,這次基本就沒有他什麼事情,孫權要想在軍隊中安插更多的宗室將領的想法就落空了。
孫韶的輩分雖然是孫權的侄子,實際上年齡相差不大。
孫韶小時候,因為叔父孫河的關係,曾經作為陪讀和孫權一起學文習武。
孫權年齡大了幾歲,無論是兵法謀略還是武藝,都在孫韶之上。
孫權是天生的孩子王,在一起玩耍時,孫韶對孫權言聽計從,就是一個鐵桿小弟。
赤壁之戰大勝曹操以後,孫權坐穩了江山,他躊躇滿志,不想讓哥哥孫策專美於前,他也想領軍殺敵、開疆拓土。
他幾次親自領兵渡江,在合肥作戰,希望能夠在淮泗地區開疆拓土,開啟局面,進而進軍中原。
但事與願違,在優勢兵力下,孫權幾次鎩羽而歸,反而成就了張遼的赫赫威名。
孫權不是一個偏執的人,後來,他改變了主意,自己不親自領兵出戰,重用自己一手培養的孫皎、孫恆等宗師將領,作為自己的代理人。
在他的支援下,孫皎、孫恆先後參加了偷襲荊州和夷陵之戰,取得了一定戰績。
得到了荊州,雖然背上了背信棄義的名聲,怎算是實現了孫權開疆拓土的願望。
按道理,也算說得過去,但孫權心裡還是不滿意。
孫策死前,曾經對孫權說過這樣一段話: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當時旁邊聽到這話的文臣武將可不少!
孫策這話聽起來,怎麼也是誇讚之詞,大部分也認可孫策的話語,認為孫權是一個合適的繼承人。
但孫權卻聽起來非常刺耳,認為孫策看不起自己,認為自己沒有軍事才能,僅僅是一個守成之主。
孫權卻認為自己文武全才,開戰場上也不比哥哥孫策做得差。
聽了孫策的話語,孫權嘴上沒有說什麼,但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用戰場上的勝利來證明自己。
但他在合肥幾次敗北,未得寸土,成為他的心魔,這才讓他為了開疆拓土不擇手段,悍然對盟友出手,偷襲荊州成功。
全取荊州以後,這樣的戰果,也算說得過去。
但這些功勞,還是與孫權本人的軍事才能沒有多少關係,無法顯示自己的文武雙全之才,未免美中不足,成為孫權的心結。
本來,孫權選定了他一手調教出來的學生孫恆,作為表現自己軍事才能的代理人。
孫恆被孫權稱為宗室顏淵,指的就是他的好學不倦,尤其是兵法謀略,與孫權一脈相承,能夠很好的體現孫權的軍事才能。
孫權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