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了一口氣,然後就沒有了任何呼吸。這是在6月12日上午9點發生的事情。在紅海軍衛生院所在地,充滿了火化屍體的氣味。太多的悲哀使我都把自己當成了陌生人,儘管我非常悲痛,卻哭不出聲來……”
和傷忙巨大的蘇聯平民相比,蘇聯海軍的損失和傷亡要慘重得多。
為了和“帝國主義國家”進行軍備競賽,在斯大林的強力推動下,蘇聯開始了“蘇聯”級戰列艦的建造。蘇聯造船部門根據自己的實際的工業水平,決定建造標準排水量55000噸,9門406毫米主炮和32門130毫米平高炮,24門37毫米機關炮和24挺12。7毫米機槍;側裝甲450毫米。上部裝甲帶200毫米,水平裝甲總厚200毫米,航速36節,續航力15000海里/15節的一級戰列艦。同時還有一個500毫米主炮的超級戰列艦方案。新戰列艦和超級戰列艦一開始都是為紅旗波羅的海艦隊準備的。但是沒過多久,設計指標又因故進行了大幅度調整。1936年8月。蘇聯成功的與英國達成了雙邊海軍協定。蘇聯政府表示願意遵守1936年3月的《第二次倫敦限制海軍軍備條約》關於戰列艦排水量不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超過406毫米的限定。不過蘇聯人卻巧妙的鑽了條約的空子:幾大海軍強國中,只有太平洋上的日本未批准《第二次倫敦條約》。因此蘇聯人認為,自己完全有理由為紅色艦隊建造406主炮的超條約型戰列艦,以對抗日本可能發展的超級戰列艦。這次蘇聯海軍不準備另起爐灶。決定以“蘇聯”級為原型型為基幹直接進行擴大初步設計。
新的“蘇聯”級原定要建造10艘之多,根據戰爭中的經驗,蘇聯海軍總司令部向斯大林建議將戰列艦建造數目縮小到4艘。酷愛重型軍艦的斯大林經過冷靜思考,同意了只建造4艘的建議。他還提出了設計任務目標。他要求必須能夠消滅一切敵方已有和可能建造的任何大型軍艦,可以摧毀最堅固的海岸防禦工事和港口設施。同時能夠為己方重要運輸隊進行全程護航。艦型轉交給造船工業部下屬的中央特種艦艇研究所設計。這個所繼承了原來的設計,搞出的方案一個比一個大。最終定型時,“蘇聯”級的滿載排水量為81150噸,標準排水量72950噸,全長282米、最大寬度40。4米,水線長270米、水線寬37米、吃水11。5米,型深16。7米,武器系統為3座三聯裝460毫米炮塔,航速30節。續航力6000海里/18節。
這一方案被認為是最具實際意義的設計,它繼承了蘇聯戰列艦一貫的防護至上原則,但紙上設計和建成完工是差別很大的兩碼事。而且從一開始,蘇聯就沒有能力建造這樣的超級戰艦。就在斯大林開始對費工費時的超級戰列艦失去信心時,德國人伸出了援手。在德國人的技術支援和蘇聯方面不惜工本的投入下。三艘“蘇聯”級戰列艦“蘇聯”號、“蘇維埃烏克蘭”號、“蘇維埃白俄羅斯”號和“蘇維埃俄羅斯”號。
德國人幫助蘇聯建造超級戰列艦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組建德蘇聯合艦隊,在未來的戰爭中發揮作用,但是現在。這一切都成了泡影。
這些不可一世的鋼鐵巨獸,一炮未發。便永遠的消失在了核爆炸當中。
三天後,蘇聯海岸遭到“特殊轟炸”的訊息便傳到了柏林的帝國皇宮。
“這是我們的飛機拍到的‘蘇聯’號戰列艦的殘骸。”施特拉塞爾指著一張照片上已經被掀到了岸上變得破碎不堪的殘骸說道。從照片上已經看不出這是一艘軍艦了,但那座因高熱熔化而變得扭曲的三聯裝主炮炮管和炮塔,說明了它的身份。
“這是另外三艘同級艦的照片……”施特拉塞爾又拿過了幾張照片遞給了魯普雷希特一世,“除了喀琅施塔得,塔林港也受到了同樣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