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恆敗的如此之快,讓在場的人都有些吃驚。
江東軍這幾年,除了在荊州偷襲關羽這一戰,其他時間,一直在攻打合肥。
江東軍水戰天下第一,在長江上來去自由,但在陸戰上,卻是明顯的短板,是孫權的一塊心病。
孫權屢屢出兵合肥,主要是與劉備遙相呼應,攻城略地是次要的,而實戰練兵,也是孫權的目的之一。
孫權要想在淮南站住腳跟,北進中原,一支陸戰強軍,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每次孫權出征合肥,看似陣容強大,但軍卒大部分是新兵,戰力並不強悍。
孫恆一直跟在孫權身邊,參加了幾次合肥大戰,他帶領的軍隊,經過幾次大戰的洗禮,已經成為一支陸戰勁旅。
可以說,孫恆的成長有目共睹,是孫權實戰練兵的主要成果之一。
孫恆陸戰的本事,也得到了江東眾將的認可,孫權任命他為抵禦劉備的統帥,並不是任人唯親,也沒有人提出質疑。
孫恆性格堅毅,不是那種容易衝動的人,他的速敗,只能說明劉備軍隊戰力強大。
在場的文臣武將,雖然在水戰中有幾分自信,但在陸戰中,誰也不認為自己能強過孫恆。
滿堂的武將,雖然並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但也不想成為敗軍之將。
因此,並沒有人主動站出來出言獻策,以免惹火燒身,一時陷入了沉默。
在這重要時刻,老臣的作用就顯示出來了,張昭獻計道: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我江東人才鼎盛,雖有多人物故,但尚有十餘名經驗豐富的老將,可堪重用,何慮於劉備?”
孫權一見群臣束手,自己也沒有了主意,聽了張昭之言,才定下心來,連忙追問道:
“子布先生認為,何人可以為將?”
張昭其實也沒有什麼好主意,他及時站出來說話,主要是穩定人心,一見孫權問計,只得勉強回答道:
“主公可命韓當為正將,周泰為副將,潘璋為先鋒,駱統為合後,甘寧為救應,起兵十萬,也不用急於求戰,守住險要之處,暫緩劉備進軍,再商討破敵之策。”
孫權手下並不缺兵少將,缺的是壓得住陣的統帥型人才,就按照張昭的建議,即命韓當、周泰領諸將快速整軍,開往前線。
此時,收到調令的甘寧剛好患痢疾,但他一向好強,勉強帶病從徵。
……
……
劉備見關興、張苞屢立大功,心中高興。
覺得這次東征,能夠讓兩個侄兒透過戰場歷練成長起來,以後就是兒子劉禪的得力臂助,這就是一樁大收穫。
好訊息接二連三傳來,吳班遣人來報捷:他和張南、馮習劫營成功,擊敗孫恆,連夜追殺到夷陵城,現在已經把夷陵城圍困住,隨時可以強攻。
劉備想要在最短的時間收復荊州,聽說孫恆已經被困在夷陵,不由動了全殲孫恆、攻破夷陵的心思。
如果夷陵城被破,則劉備就可以扼住江東援兵的水上通道,兩面臨水的江陵城,就相當於一座孤城。
逼得孫權不得不從陸地上派兵支援,江東軍不善陸戰,那時候就是劉備軍的勝機到了。
劉備準備快速拿下夷陵,決定親自領兵前往。
劉備下令,黃權領兵從水路攔住,截斷公安和江陵的聯絡,並監視江北曹丕軍的動向。
劉備親自率大軍,於旱路急進,來到夷陵界口紮下營寨。
韓當、周泰早就領軍拒住了險要之處,聽知劉備禦駕來徵,於情於理,都需要出兵迎戰。
兩人引兵出寨,兩陣對圓,韓當、周泰出馬,只見對面陣中劉備親自出馬,黃羅銷金傘蓋,左右白旌黃鉞,金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