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183年-245年),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陸遜所在的陸家,是江東大族,陸遜本人可以說是出身軍旅世家。
祖父陸紆,官至城門校尉;父親陸駿,任九江(今安徽壽春東)都尉。
陸遜少年喪父,隨其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在其任所讀書。
剛開始的時候,陸遜還是叫陸議,人如其名,喜歡辯論之術。
因此,他不打運算元承父業,也沒有學習軍謀、兵法,而是學習縱橫家的舌戰之術。
陸遜小小年紀,練得舌戰之術,少不得拿那些少年玩伴練手,賣弄一下自己的本事。
那些年齡比陸遜大了幾歲的半大小子,論到說理,都不是陸遜的對手,經常被說得啞口無言。
那些小子們,哪裡是講理的主!
嘴上說不過陸遜,就在拳腳上找回來。
陸遜經常被比他年齡略大的孩子們毆打,打完了以後,陸遜因為不服氣,嘴上說的更加刻薄,那些孩子們下手更加陰狠。
陸遜經常被打得鼻青臉腫,辛苦練得的好口才,倒成了惹禍之源,印證了“禍成口出”這句俗語。
被打幾次以後,陸遜對這些人不講理非常無奈,找從祖父陸康討教主意。
陸遜智力超群,陸康稍微一點撥,他就知道了原因,決定以後謙遜待人,再也不逞口舌之利。
為了讓自己記住教訓,就把自己的名字陸議改為陸遜,開始習練武功,並專心攻讀兵書戰策,進步很快。
興平元年(194年),因袁術和陸康不和,袁術派遣孫策攻打廬江,因為有陸遜幫忙謀劃,陸康堅守了二年,城池才陷落,兵敗之後月餘,陸康鬱郁而亡。
城破之前,陸康已將陸遜與自己的親屬送往吳郡。
陸康的幼子、陸遜的從父陸績,比陸遜還要小几歲。
陸康病故時,陸績尚未成年,所以,陸康提前委託陸遜幫他支撐門戶,說明陸康對陸遜的才能非常認可。
因為是孫策領軍攻陷廬江,導致太守陸康病逝,孫家本來是與陸家有恩怨牽扯的。
陸遜作為陸家實際上的掌舵人,自然不會愚蠢到與手握重兵的孫策去作對,但他也沒有給孫策出力的想法。
陸家是江東望族,在當地的影響力可不小,孫策為了籠絡陸家,就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陸遜。
畢竟孫策沒有直接殺害陸康,並不是化解不了的深仇大恨,陸遜為了陸家的再次崛起,接受了孫策伸出的橄欖枝,成為了孫策的女婿。
孫策死後,陸遜年僅二十一歲,應召入孫權幕府,成為孫權統治集團的幕僚。
歷任孫權將軍府東、西曹令史,主持文秘工作,得到孫權的賞識。
孫權決定重點培養陸遜,派他去地方上歷練,出任海昌(今浙江海寧)屯田都尉,兼海昌縣令。
海昌境內連年遭旱災,陸遜開倉賑濟貧民,組織生產自救,緩和了災情,因此深得民心。
當時吳郡、會稽、丹陽一帶,並不太平,很多人為了逃避徭役,淪落為盜賊。
陸遜上書孫權,陳述征討盜匪的利益,請求讓他去攻打、招安那些盜匪。
當時會稽有山賊大帥潘臨,造反多年,官府無法平定。
陸遜便招兵進討,終將其平定,陸遜手下的部曲,也增加到二千餘人。
透過這些戰事,陸遜證明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很受孫權器重。
因為是孫權侄女婿,屬於信得過的自己人,孫權經常找他商討國家大事。
徹底得到孫權的認同,還是陸遜受命平定費棧的叛亂以後,及時率軍支援孫權,讓他在濡須之戰中扭轉戰局,讓孫權有了與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