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凱作為呂氏家族的族長,自然需要出仕為官。
但呂家在永昌郡偏安己久,儘管呂凱才華過人,成為了太守王伉的得力助手,但官位也只是五官掾功曹,地位相當於功曹史。
呂凱自然不滿足於充當一個郡守府的屬吏,一直在尋找立功擢升的機會。
呂凱才華過人,年輕的時候就預料到南蠻一定會發生叛亂,認為這是他立大功的機會。
於是,呂凱利用遊學的機會,親自考察了永昌郡及周邊的地形圖,制定了防守方案。
這次雍闓的叛亂,對百姓來說也許是一場災難,但對呂凱來說,絕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
接到雍闓的檄文以後,太守王伉召集全部屬官,其實就是永昌各大世家的代言人,商討對策。
呂凱旗幟鮮明地反對響應雍闓的叛亂。
呂氏家族陣營在永昌的勢力不小,掌控了差不多一半的郡兵,但也不是一家獨大,還做不到左右永昌的局勢。
還有不少的世家抱團自保,他們也不是想和呂凱他們作對,他們只走明哲保身,不願意公開與雍闓作對,以免激怒雍闓,給永昌郡帶來刀兵之亂。???bipai
他們主張虛與委蛇,表面上響應雍闓一起叛亂,實際上閉境自守,支援這種意見的世家,佔大多數。
大守王伉是蜀郡人,他是王氏家族推舉出來作官的,他肯定不願逆附逆而成為叛臣,連累蜀郡的家族。
王伉家族和本人在永昌的利益不大,掌控的兵力也不多,無法左右全郡的局勢,而且也擔心自己的身家性命,一時拿不定主意,並沒有表態。
雙方僵持不下,收到雍闓的第一檄文以後,他們誰也說服不了對方,只能暫時擱置。
雍闓沒有收到永昌郡的回信,又得知建寧郡那些和自己作對的世家前部逃往了永昌,他對永昌郡更加重視了,已經不是最初最種結盟的想法,而是要徹底掌控永昌郡。
雍闓與手下幕僚商討以後,他又發了一道檄文,對永昌郡太守王伉許以重利。
雍闓的家族勢力強大,與雍家不睦的家族基本己經逃離,沒有了反對勢力,他在建寧郡可以說一言九鼎,他想當然地認為,只要搞定了太守王伉,就能把永昌郡掌控在手中。
也許是在建寧郡公報私仇、大肆抄家滅族償到了甜頭,雍闓不顧幕僚們的勸阻,硬是在檄文中加上了抄家、滅族等威脅之語。
誰知道,雍闓這第二道檄文的威嚇,起了反作用!
王伉對雍闓許諾的重利,還是有些動心的!
但他在蜀郡還有家族,而且他本人在永昌郡的軍力很弱小,自然是有心無力,只能等待呂凱等世家豪族拿主意。
那些世家大族,看到檄文裡對他們沒有一點實在的好處,反而有被抄家滅族危險。
雍闓高估了自己的軍事力量,也低估了這些家族保護自己財產的決心!
這些威脅沒有把永昌郡的世家大族嚇住,反而激起了從建寧郡逃過來的那些家族背水一戰的心思。
有了檄文中恐嚇的言辭,還有那些逃跑過來的世家現身說法,各大世家都認為:響應雍闓叛亂,意味著生命財產安全沒有了保障。
這下子,永昌郡的世家大族也不淡定了,但他們還是不想承擔戰爭帶來的巨大損失,難以作出決斷。
關健時刻,呂凱挺身而出!
那些逃難到此的建寧郡家族,沒有了立足之地,只有背水一戰!
呂凱以身作則,與那些世家達成一致,呂家將與他們一起,帶領私軍出城堅守幾個緊要關隘,阻止雍闓的叛軍進入永昌郡。
而永昌郡的其他世家大族,只需要協助太守王伉守住郡城,併為守關隘的軍隊提供糧草軍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