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權連勝兩大戰役,但付出的代價可不小,江東經濟衰退,百廢待興。
東吳上下,力圖精治,準備蓄積力量爭霸天下!
忽報,魏主曹丕又遣使者至。
孫權以為,曹丕這是要拿自己改元的事情敲打自己,心中非常不快。
但孫權為了贏得喘息之機,自然不會在乎個人臉面,他沒有怠慢,馬上召見使者。
這次曹丕派出的使者,並沒有盛氣凌人,反而在口頭上向孫權致意道:
“前者,蜀漢使人求救於魏,魏一時不明,故兵應之;今已大悔,欲起四路兵取川,東吳可來接應。若得蜀土,各分一半。”
曹丕空口白牙說假話,不怕孫權反目,就是因為當年孫權作為劉備的盟友,卻與曹操暗通款曲,背後偷襲關羽。
孫權知道使者話裡有話,但也厚著臉皮認可了曹丕的解釋。
曹丕不責備自己改元,但把三路進攻的事情輕輕推到已故的劉備身上,反而相約進攻西川,心中自然不相信曹丕的誠意,一時難以決斷,就大會群臣,商討對策。
因為與曹丕的戰事剛剛結束不久,雖然曹丕退軍,但東吳損失慘重。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孫權背盟,這些大臣們可以自動忽略。
但這次是曹丕背盟,而孫權的傷疤還沒有好就忘了痛,又要與曹丕聯手進攻西川,很多官員有切膚之痛,感情上難以接受,提出反對意見。
尤其是那些參與防禦曹丕進攻的大將們,一時轉不過彎來。
因為有很多軍中袍澤,死於魏軍之手,對背後捅刀子的盟友非常反感,反對尤為激烈。
但張昭、顧雍等重量級的官員,認為江東已經無法支援一場大戰,當務之急是恢復經濟,就算不是真心結交曹魏國,但還是需要虛與委蛇,得到喘息之機。
因此,他們對曹丕的主動示好,持歡迎態度。
但他們也不敢違背大多數武將的意見,具體方略,還需要得到軍中大將的認可,就向孫權建議道:
“陸伯言極有高見,可派人詢問他的意見。”
陸遜雖然在抵抗曹魏三路大軍之時,並沒有親自出戰。
但也是因為他的按兵不動,引而不發,不但牽制了曹丕的不少軍隊,讓他不敢全力施為,也讓劉備不敢妄動,功不可沒,在軍中的威望,不降反升。
孫權知道,就算自己要進攻西川,統帥也只能是陸遜,必須徵得他的同意,就索性把陸遜召到武昌,當面問計於他。
:()馬謖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