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大破劉備軍以後,很快收復了荊州失地。
本來還想佔領巫峽天險夔關,但因為諸葛亮已經提前準備,陸遜果斷退兵。
劉備雖敗,但陸遜不敢掉以輕心,讓朱然火速回防江陵,自己親自鎮守宜都。
雖然有徐盛等不少將領主張乘勝追擊,但陸遜和朱然對曹丕不太放心,都力主快速回防,孫權心裡也不踏實,採納了兩人的建議。
很快,孫權在北面的防線駐紮重兵,讓曹丕偷襲的計劃無法實行。
曹丕已經安排好的三路軍隊,也不能無功而返。無法偷襲,曹丕當然不會首先違反諾言,自毀名聲,只能是尋找孫權的錯處公然反目了。
他打好如意算盤,無論如何都要把過錯推到孫權身上,就悄悄把心腹司馬懿叫過來商量對策。
司馬懿認為,當時曹丕冊封孫權為吳王時,曾經要求孫權送世子孫登到許昌為質子。
孫權臣服曹丕,是因為劉備的威脅,並不是真心歸附。
當時孫權接受了曹丕吳王的封號,自然是委曲求全,稱兒子孫登尚幼,未曾娶妻,父子之情難捨,一旦離鄉會水土不服,等等一大堆理由,要求暫緩前往許昌。
當時,曹丕雖然知道孫權是推托之詞,但也巴不得孫權和劉備打得你死我活,害怕把孫權逼得太緊了,反而讓他退還荊州和劉備和解。
曹丕當時沒有發作,也沒有按下此事,就是為以後的發作找一個藉口。
司馬懿建議曹丕舊事重提,責令孫權送世子孫登來許昌。
曹丕然其言,很快派人前往江東,要求孫登立刻入質。
不出所料,再次遭到孫權拒絕,而且孫權的口氣非常強硬。
在劉備戰敗之前,孫權害怕兩面受敵,從歸順曹丕之舉中得益。
因為無法取得劉備的諒解,孫權也沒有把握能夠阻擋劉備的進攻,寄希望於曹丕,指望在他抵擋不住的時候出手相助。
這種戰略層面的聯盟,一般的將領,是沒有發言權的。
因為赤壁之戰大敗,數十萬大軍煙消雲散,魏國很多將領,都在赤壁損兵折將,與江東結下了不小的仇怨。
包括曹仁在內,被周瑜圍攻江陵將近一年,受盡了我窩囊氣。
因此,他們都想要如何報仇雪恨,壓根兒沒有想過妥協,對曹丕接受孫權的投降不以為然,反而是對攻打江東充滿了期待。
而孫權在危急時刻,不得不臣服於曹丕,但他手下大部分將領,內心非常牴觸。
如果孫權真的兵敗,不得不於重新選擇主公,很多人更願意歸順以仁義著稱的劉備。
特別是十四年前,那些赤壁之戰的功臣們,一直在擔心弄假成真,江東被曹丕吞滅,到時候,少不得被清算赤壁的舊怨。
曹丕睚眥必報的性格,讓江東諸將在心裡捏了一把汗!
曹丕可是有前科的,當年張繡曾經在宛城擊敗曹操而結怨,後來張繡在官渡之戰的前夕主動投奔曹操,得到一時的重用。
而現在張家已經不復存在,傳言就是曹丕的手筆。
孫權被魏國封為吳王,吳國因而被視為魏的附庸國,孫權的部將,在與劉備和曹丕軍隊的交手中,總覺的低人一頭,為此感到很不自在。
現在孫權擊敗了劉備,聲勢大振。
孫權軍中大多將領更認為,和魏國聯盟不再是吳國的助力,反而是一道枷鎖。
就連孫權也認為,與魏國的聯盟已經沒有必要,他翻臉成仇的心思,比曹丕更加急切、
孫權覺得應該提前結束聯盟,以便為自己稱帝創造條件。
因此,孫權還不猶豫拒絕了曹丕索要質子的要求。
曹丕和孫權心照不宣,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