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要徹底解決青徐問題,有了上次調動藏霸作為鋪墊,這次下了狠手!
他借南征之名,不但把青徐兩州的軍隊成建制調到廣陵前線,而且連城守這樣的骨幹官員,幾乎都被曹丕派往前線。
並且馬上任命各郡新的城守,全部換成了他自己的心腹。
這就意味著,這次南征孫權,無論勝敗如何,這些城守都不會再回到青徐。
一下子抽空了青徐軍閥的中層骨幹將領,讓孫觀、吳敦等人難以接受。
更讓他們難以接受的是:以後招兵買馬,都有新的各城守具體負責,沒有孫觀、吳敦、尹禮、孫康等老牌軍閥什麼事情,他們想要再蓄積私兵,壯大自己的實力,幾乎是不可能的!
就算是孫觀、吳敦等人,仍然是官職顯赫的封疆大吏,但他們的權利已經完全轉移到了地方政務,在軍隊中除了將軍的虛職,已經完全被架空。
現在的魏國,經過曹操、曹丕兩代人的努力,不但順利取代了漢室,而且完全控制了局勢,穩穩壓制住蜀漢的劉禪和江東的孫權。
曹丕手下兵多將廣,這次伐吳他是別有心思,又被而來,不但可戰之兵近十餘萬,而且能征慣戰的徐晃、張合等良將都在軍中效力。
就算藏霸還沒有走,青徐軍閥實力未損,憑藉這兩州之地,也是無法與曹丕相抗衡。
何況現在青徐軍閥不但少了藏霸這個主心骨,而且可用之兵已然不多。
儘管曹丕要拿走他們最後的本錢,為了身家性命,他們也不敢公然反叛。
表面上遵旨,但他們可不想乖乖就範!
畢竟他們剛剛得到藏霸手中接收的權益,嚐到了甜頭,可不想把到手的權益拱手相讓。
青徐軍閥和當地的豪族世家,經過密謀以後,決定縱容手下人作亂,給曹丕製造一些麻煩,讓他的南征看看事情還有沒有轉機。
確定作亂的帶頭人選和地點,可不是一件小事!
因為他們勞心費力謀劃這次事件,不但要給曹丕造成一定的麻煩,他們還需要撇清自己。
最後,他們決定把地點選定在利城,而主事人,卻選擇了利城城守唐諮。
他們其所以選利城,是因為利城靠近長江,需要設防,曹丕沒有調走郡兵郡城,而利城城守唐諮也沒有被撤換。
青、徐兩州在長江北岸,與盤踞江東的孫權政權只有一江之隔。
一直以來,在廣陵郡的戰亂不斷,近年來,孫韶在廣陵經常搞事。
從曹操時代開始,因水軍的力量不夠,加上魏國進攻江東的突破口選在合肥和荊州,青徐兩州的魏軍,一直處於被動防守的局面。
反而是江東的孫策、孫權,先後在廣陵用兵,他們是把廣陵看成是他們北伐中原的突破口。
建安四年(199年),江東初定,孫策在攻下皖城後,為了建立北伐中原的橋頭堡,主動向伏波將軍、廣陵太守陳登所部發難。
孫策派東吳大軍跨江進攻陳登所守匡琦城(當在漢射陽縣附近),江東軍十倍於陳登守軍。
陳登鎮靜自若,命將士們嚴陣以待。
為迷惑敵人,陳登下令緊閉城門,偃旗息鼓,示弱於敵。
陳登登上城樓,仔細觀察敵軍,認為可以出擊,他下令開啟城門,將士們如下山猛虎,奮勇殺出,向敵陣衝去。
江東軍猝不及防,被陳登軍衝亂,潰不成軍,失去指揮。
陳登親自擂鼓,將士奮勇衝殺,江東軍兵登船不及,被殺死淹死者不計其數,大敗而回,陳登取得全面勝利。
孫策攻打廣陵失敗以後,孫權不想被哥哥孫策的光芒所掩蓋,早就想在軍中建立自己的威望,就主動向孫策請命,率軍攻打廣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