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知道,孔明是劉備的全權代表,有臨機獨斷之權,需要參與江東抗擊曹操的決策。
雖然孔明名氣不小,但畢竟初出茅廬,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他可不想讓一個浪得虛名的人參與其中,反而起到負面作用。
周瑜向孔明問詢破敵之計,等於出了個題目,他肯定有了自己的答案,如果孔明的回答不能令他滿意,雖然不至於撕毀聯盟協議,但簽訂不平等條約,那是在所難免的。
至於孔明本人,如果識相的話,在盟約上多退幾步,那他這個名不副實的使者身份,還是可以保留的,在江東雖然精神壓抑,但生活待遇肯定是不錯的!
如果孔明既拿不出主意,又要在盟約上錙銖計較,那被周瑜趕回江夏,讓劉備另換他人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孔明雖然已有良策,但也不能脫口而出,至少要謙虛幾句才行:“亮乃碌碌庸才,安有妙計?”
諸葛亮有臥龍之稱,雖然不是才名遠播,但周瑜也是有所耳聞,而且與他齊名的龐統,就在周瑜的手下充當法曹,頗具才幹。
龐統似乎對屈居法曹有些不太滿意,這次周瑜已經帶來,準備在大戰結束以後,把他推薦給孫權。
諸葛亮作為劉備的使者,全權負責結盟事宜,要說他心中沒有破敵之計,周瑜自然不信。
好說歹說,周瑜答應也說出自己的破敵之計,孔明才同意說出自己的計策,並提議道:“都督且休言,我們兩人各自寫於手心內,看計策同也不同。”
周瑜一聽孔明願意與自己同時寫出計策,心中大喜,教軍中衛士取來筆硯,先自暗寫好了握拳,將筆送與孔明。
孔明亦在掌中暗寫了握拳。兩個移近坐榻,各出掌中之字,互相觀看,皆大笑。
原來周瑜掌中之字,乃一“火”字;而孔明掌中,亦一“火”字。
只是說出計策之名,還沒有如何使計,周瑜就知道,諸葛亮並不是浪得虛名,才華不在自己之下,生出了知己的感覺,就對他說道:
“既我兩人所見相同,更無疑矣,幸勿漏洩。”
孔明回答道:“這是兩家公事,豈有漏洩之理。吾料曹操雖兩番中我這條計,然必不為備。今都督盡行之可也。”
破敵之計已定,兩人可以說平分秋色。利益大小的分配,與雙方出動軍隊的數目,也有很大的關係。
於是,周瑜準備一鼓作氣,敲定雙方的出兵數目,他又向孔明問道:
“曹操勢大,雖然可以計破之,並不需一味與他比拼軍力,但防守和攻擊的軍隊,卻也不能太少,否則,就算能用計打敗曹操,很難擴大戰果,恐曹操損失不大,很快就能捲土重來!”
這次是硬指標,孔明沒有推脫,很痛快地回答道:
“我主劉皇叔託庇於劉表,屈居新野小城,能戰之軍不到兩萬,連續與曹操三場大戰,折損過半,長坂坡一戰以後,收攏的殘軍還不到一萬,加上劉琦江夏的兵馬,能拿得出來的軍隊,不過三萬,還不能遠離樊口,恐曹操突襲江夏!”
周瑜一聽,諸葛亮這是說的是實話,江東六郡的水陸兵馬,加起來也有二十餘萬,並不比劉表的荊州兵少。
各郡留下守軍,周瑜估摸著,抽出十萬大軍,還是可以辦到的,就對諸葛亮說道:
“江東可調動的軍隊,可以達到十萬,戰勝曹操以後,在利益分派上,江東是不是可以佔七成?”
諸葛亮在心裡冷笑,這周瑜也太貪了,這仗還不知道怎麼打,就開口要佔好處!
好在曹操可不是那麼好贏的,就算打贏了這一仗,要想再攻取荊州各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諸葛亮心裡有個計較,別的地方可以讓步,但荊州是主公劉備必得之地,周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