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與鄧芝深談數個時辰,對他的才華非常賞識。
鄧芝自去江東以後,諸葛亮料想他不辱使命,提前謀劃,對劉禪上奏道:
“鄧芝此去,其事必成。吳地多賢,孫權必定派人前來答禮。陛下當以禮相待,令彼回吳,以通盟好。吳國與我通和,魏國必不敢輕易加兵於我。吳、魏寧靖,臣當率軍徵南,平定蠻方,然後圖魏。魏削則東吳亦不能久存,可以復一統大漢之基業也。”
劉禪非常高興,聽從諸葛亮的建議。
諸葛亮安排妥當,忽報東吳遣張溫與鄧芝入西川答禮。
劉禪作為皇帝,聚文武于丹墀,令鄧芝、張溫覲見。
張溫到蜀漢後,一路上都在構思他的上表,現在腹稿已成,他多次推敲,已經沒有任何問題,這才工整地寫成表章。
因為孫權當時告訴張溫,只要能夠達到目的,可以不擇言辭。
到了宮廷,張溫胸有成竹,一臉的自信,呈上表章,他在表章中寫道:
“古代商高宗守喪,卻使殷商國祚再次復興昌盛;周成王年幼,卻使周朝德治天下太平,他們功勳普蓋天下,聲威振徹四海。如今陛下以聰明的資質,與古代聖賢等同,賢良大臣輔佐執掌政務,滿朝精英有如群星璀燦,遠近人們仰望您的風采,無不歡欣前來依賴。吳國勤勉軍旅國力,以安定江南之地,希望與有道之君一起統一天下,傾心協力同規共謀,有如河水絕無反顧。只因戰事頻頻猛烈,我們可供役使的軍力太少,故此只好忍受卑鄙之徒強加的恥辱。現特派下臣張溫,疏通情況表達友情。陛下推崇禮義,不應以此為恥而忽視我的請求。臣自遙遠的邊境,直到貴國首都之郊,頻頻蒙受貴國殊禮接待,恩詔不斷傳至,我受此榮耀感到惶懼,又感到意外的驚奇和不安。謹此奉獻我主致陛下信函一封。”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
張溫稱頌蜀漢,表明了東吳與蜀漢結盟的誠意,他也獲得了蜀漢君臣的熱烈回報。
劉禪不但承認東吳是一個獨立國家,而且是以對等的地位結盟。
張溫本人,更是得到了蜀漢群臣的肯定,他們不吝讚美之詞,宣傳張溫的出色才學。
張溫非常享受這種眾星捧月的感覺,自以為得計,覺得大名鼎鼎的諸葛亮不過如此,居然被自己的計策瞞過。
這次兩國聯盟,吳國原本是魏國的附屬國,與蜀漢結盟,張溫本著平等地位的原則,達到了目的,眼看鼎足而三的局面已經形成,心裡非常得意。
在事情沒有成功之前,張溫非常擔心,如果諸葛亮參照魏國的標準,堅持吳國以從屬國的身份結盟,那就沒有辦法向孫權交代。
但事情成功以後,他覺得自己有些吃虧,應該取得主導地位才對!
畢竟在吳國和蜀漢的戰爭中,東吳是勝利的一方,張溫的傲氣,也開始顯現出來。
即便是在劉禪的御宴上,張溫雖然用詞謙恭,但態度倨傲,尤其是與眾臣相處,給人高人一等的感覺。
而且他別有居心的用詞,也引起了諸葛亮的不快。
諸葛亮作為顧命大臣,在蜀漢的地位崇高,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自然不會自降身份,和張溫針鋒相對,就思得一計,準備讓張溫清醒一下。
於是,諸葛亮把秦宓找來,如此這般安排了一番。
諸葛亮安排妥當,挑選了一個日期,以私人的名義,宴請江東才俊張溫。所請作陪之人,都是西川才俊。
當天中午,眾人都按時到達,惟獨秦宓一人未。
諸葛亮以人未到齊為由,遲遲不開席。
眾人不瞭解諸葛亮的用意,皆沉默不語,唯獨張溫枯坐等待,漸漸有些不耐煩。
諸葛亮就是要把他的火起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