賬房。平心而論,馬周這個賬房還是很不錯的。
頭腦清晰,賬做的又清又準確,還總能跟上張超的想法。
“雖然還沒到時間,但大家也早就在盼著發糧拿錢了,咱們也就提前幾天發吧。你馬上準備一下賬簿,把這個薪水賬單弄出來,不要出錯。”
“再寫個通知,告訴大家明天下午發薪和結糧款,讓大家做好準備來領取。”
“時間上來的及不?”
馬周想了下,“對賬和出賬單是來的及的,只是家裡沒這麼多糧了,另外結糧款咱們還得多準備些銅錢,總不能都用金子吧?”
“你說的很有道理。大家的薪水我們是用糧食付的,得先買批糧回來。至於糧款,拿黃金去換點絹和銅錢吧,一貫以上,我們用絹付,一貫以下的零頭,我們用銅錢。”
銅錢太重,使用不便,大額交易都是用絹,有時也會用金銀。但在小額小易的時候,又不可能把絹裁成小塊,那樣絹的價值就沒了。
隋唐兩朝都整頓過銅錢,隋朝鑄高品質五銖錢,又稱肉好。而唐朝鑄開元通寶,更加重了銅錢的重量,並提升品質。
現在市面上的舊錢劣質錢越來越少,雖然新錢流通很快,可也有一個麻煩,就是開元通寶的量不足。兼之銅錢很重,一貫銅錢就是六斤四兩,這使得朝廷不得不規定,凡是十貫以上的交易,必須用絹,禁止用銅。絹這種既好用又輕便的重要物資,便成了大唐貨幣的重要組成。
在鄉下,許多百姓平時日常生活中,甚至乾脆就是拿糧食做貨幣。買條魚、割塊肉,買筐雞蛋,可能都是直接拿糧食換,有時也拿自家織的布做交易。
張超明天要發工資,還得先拿黃金去換成絹、銅,然後買糧,拿糧和絹當工資和貨款。
“有些麻煩。”張超嘖舌。(未完待續。)
第125章 不約而同(第五更)
(3200均加更,謝謝大家訂閱、打賞,謝謝大家的月票和推薦票!)
第二天,張超起來練過刀槍後,又騎馬帶著金子去長安。
長安城裡沒有銀行也沒有銀號,連錢莊和當鋪都沒有,要兌換金子,得去金鋪,或者首飾鋪,這些店鋪都兼營著傾銷、熔鑄、兌換等業務。一些大字號老字號,因為信譽好,甚至都已經開始經營保管、借貸業務了。
歷史上的銀行,好像也正是由此起源。那些金店把顧客們存放保管的金子,拿出去放貸,甚至發展出鈔票。
唐朝要等到稍晚時期,才會出現櫃坊,專替人保管錢糧,並逐漸兼營抵押借貸以及匯兌等業務。
但是現在,櫃坊還沒出現,搞抵押借貸的,還是各大寺院的禿大師們,一些金銀鋪也開始兼營此類業務。
張超拿著金子找了到西市有名的一家金店,本來崔家也有一家金銀鋪,也做兌換業務,不過張超現在正在準備對這家店下手,所以就沒有去。
金店的掌櫃還是很客氣的,聽說張超要來兌換三百兩黃金,更加熱情了。
只是張超有些不太爽,兌換得收很高的手續費。這些金店都是坑啊,連存錢在他們這,他們還要收保管費。
這些金店真是包賺不陪,兌換要收手續費,加工要收加工費,存錢要收保管費,借錢又要收利息,真是吃完原告吃被告。
張超的金子是皇宮內庫出來的,上面有標記,成色是很足的。不過這樣的金子,還得出示一份文書,證明金子來路,要不然,金店是不敢收的。
張超自然是有文書的。
“這些金子成色很好,要兌絹還是錢?兌絹是一兩金子兌絹四十匹,兌錢則是一兩金子兌錢八千。兌絹我們要收兩分費,兌錢要多收一分。”
手續費高達百分之二和百分之三,還沒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