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不久,日本那邊就傳出強烈不滿的聲音!
儘管二戰之後,日本曾經一度被美國佔領,面臨滅國之危。但是戰後美國為了將日本樹立成為遏制蘇聯及紅色浪潮的亞洲橋頭堡,於五十年代初逐漸解禁了對日本的閹割式壓制,改為有限扶持。在那之後,日本靠著二戰時期在亞洲各國掠奪來的財富以及明治維新時期留下的工業根基,僅用二十幾年時間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今日本的經濟總量已經和美國所差無幾,屹然已經實現了其二戰之前都沒能實現的世界級工業強國之夢。
然而
相比日本現在那龐大到連美國都要為之忌憚的巨大經濟體,日本電影始終都沒能跟上日本經濟崛起的步伐。
其實
日本電影跟韓國電影一樣,也曾有過輝煌、有過燦爛。
當然,更多的還是經驗和教訓。
上個世紀末這個世紀初,仗著明治維新,日本迅速富強成為亞洲列強、東亞第一強國,日本在工業、經濟、教育等方面的發展,令其在電影誕生後的第一時間,就將電影帶到了日本國內,進而讓日本成為亞洲最早接觸到電影的國家之一。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日本電影市場一直被默片統治。
後來,因為俄國革命,誕生了為數眾多據有鮮明階級批判性質的電影,如《無產階級新聞簡報》、《孩子們》、《偶田川》、《五一節》、《野田工潮》等等。導致日本政府及日本財閥對本國電影視之為刺頭和毒瘤,一直貫徹‘有限扶持打壓為主的政策’。
到了二戰時期,日本政府專門成立相關機構並責令國內特務機關配合,禁止拍攝具有批判社會傾向的電影,鼓勵攝製所謂的‘國策電影’令電影成為政府的工具。
日本投降後,昔日軍國政府制定的電影法雖已廢除,而嚴格的檢查制度依然還存在,只不過是由美軍佔領當局取代了日本軍國政府的檢查美國在美國本土講民主,但在戰領地可不講什麼狗**主,當然也沒法講民主,尤其是對電影這種據有煽動性質的宣傳工具。
直到五十年代中後期,隨著日本經濟的重新崛起,日本才出現了一波‘走出去’和‘獨立製片’熱潮,一度還成為歐美人眼中的亞洲電影的代表。在這一時期,日本誕生了包括黑澤明、木下惠介、新藤兼人為代表的一系列在世界範圍內都有不小影響力的大導演。
然而
因為過分追求藝術及人性解剖,日本電影從此又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重文藝輕商業的道路。進而導致,步入七十年代,隨著戰後一代日本人的誕生,沒有經過戰爭跟戰後之痛的日本新生代完全無法理解老一輩電影人在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思想跟深意,加之日本輕電子工業的發展令電視機快速普及成為日本家庭必備品。觀眾的流失及小熒屏的競爭,令日本電影在渡過了七十年代最後的燦爛黃昏之後,迅速沒落。
值得一提的是,與史上沒落之前的港片一樣這個時期,日本電影也出現了大量的粗製濫造的跟風片,不少日本知名電影人也跟著投入了色青電影的製作當中,一度令輝煌一時的日本電影淪為亞洲乃至歐美小錄影廳必備的引客手段。
現如今,雖然日本每年都能貢獻十億美元以上的總票房,可日本的國產電影只佔了不足百分之三十的市場份額以去年為例,去年日本貢獻了十六億多美元的總票房,可日本的國產電影只拿走了將近四億美元的票房,佔總市場份額的百分之二十四多一點(好萊塢電影占了百分之二十五點七,香港電影戰了百分之三十一點六,其它的市場份額都被蘇聯、東歐等國的電影瓜分了。)。
日本人對日本電影的現狀極不滿意,他們迫切希望日本電影能趕上日本經濟的腳步,最不濟也不能太扯日本經濟的後腿!
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