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致仕尚書張鶴鳴,其子張大同、其弟雲南參政張鶴騰,被殺。
中書舍人田之潁、光祿寺署正李生白、署丞李元白、黃岩知縣劉道遠、會寧知縣楊南,一同殉城而死。
還有潁州衛被圍,指揮使李從師、王廷俊,千戶孫升、田三震,百戶羅元慶、田得民、王之麟、汪檀等,在城上戰死。
其他官紳士庶死難者共一百零三人,城中婦人殉節者二十七人。
一日之內,雙城告破。
臘月初四,距潁川六十里外淮河南岸的霍邱縣告急。
當時霍邱縣令黃日芳任期已滿,正在等待新的安排,看到情勢危急,當日奔逃鳳陽,向上級報告可將守城任務交給教諭倪可大。
然而,教諭倪可大並不知道這事,也沒等到鳳陽府讓他守城的通知。
他只看到張一川聯合潁州、霍邱等地數以萬計的會道門徒眾,高舉古元真龍皇帝的旗幟,圍困霍邱。
倪可大是在危急之前,被縣中士紳推舉,取出縣令大印,從城內百姓當中組織出千餘民壯,分守四門。
其人親守北門,在交戰之初,開城門偽降,將張一川部三百渡河先鋒放入城內,盡數射殺,振奮守軍士氣。
這才使用霍邱以小縣扛住一個晝夜的進攻。
但霍邱畢竟小縣,外無援軍、內無重炮,經過最初的交戰,後力不濟,軍民只能在夜裡拿爆竹扔城外的農民軍。
關鍵在於鳳陽府這個地方非常複雜,在張一川的進攻中,百姓的表現可謂涇渭分明。
鳳陽府本地人,守城意志格外堅決,即使城破,也會固執殉國,體現出大明龍興之地的堅韌。
而鳳陽府的外地人,則攻城意志堅決,對張一川這個外來戶十分歡迎,幾乎每到一處,便會群起響應。
這是因為當年作為龍興之地,明太祖建設家鄉,將小小的臨濠府鍾離縣,以人力強行建設為天下首屈一指的大都市鳳陽府。
在這過程中,本地居民得了免除賦稅的實惠、當年的二十戶鄰居更是成為世代無憂的陵戶,但同時也遷來江浙百姓三十萬。
太祖皇帝強行將鳳陽府拔高到不屬於它的位置,自然盛極而衰。
突如其來的大量人口,在鳳陽府到處開墾土地,使原本只有十三萬人的鳳陽府,開墾出四十萬頃土地。
因此明中期以後,鳳陽山林光禿禿,河道混亂,再加上黃河搗亂,災難成為家常便飯。
這裡首當其衝的就是明初移民的後代,四處流動乞討,自然成為各種會道門爭取的目標。
這也使鳳陽人分出了涇渭分明的兩派,要麼極度擁護大明,要麼反心如火,一點就著。
張一川剛經歷數萬大軍的崩潰,如今指揮這些散兵遊勇,如臂使指,在土山輕易看出城池佈防,隨即命部下將軍中幾門大炮挪到防守鬆懈的南門,轟擊城垛。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負責守衛南門的人叫史士林,補了倪可大的教諭之職,在張一川的猛攻下喪失鬥志,趁夜晚縋城逃跑,失去指揮的南城牆隨即告破。
縣丞張有俊、訓導何炳若、鄉官戴廷對、田既庭,舉人王毓貞、張燦恆,在守城中戰死。
倪可大在城破後並未投降,繼續在北門死守巷戰,最終身邊民壯死傷殆盡,被憤怒的農民軍捉住,押至供奉真武大帝的元帝宮處死。
倪可大之妻戴氏得知噩耗,朝著元帝宮方向大哭、祭拜,隨後自縊身亡。
有農民軍看到她的手鐲取不下來,就用刀砍剁掉了她的手。
小兒子倪本彝,躲在馬槽本來沒事,看到這一幕悲憤至極,跳出來大聲罵賊,用自己的身體保護母親遺體,被砍三十多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