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三路大軍,向各自的目的地快速進軍。
東路的馬忠軍,自僰道向東南的牂柯郡進兵。
中路的李恢軍,自駐地平夷沿小路南下建寧郡,趁雍闓的大軍進攻永昌尚未回防,偷襲他的後方。
諸葛亮的西路主力,自僰道折向西面,進軍到安上,準備先打垮叛軍中實力最強的高定。
而作為進攻越巂郡主將的太守龔德緒,已經帶兵直赴越巂郡治所邛都,準備先把邛都圍起來,配合諸葛亮清剿高定的叛軍主力。
龔德緒執行的是諸葛亮制定的作戰計劃,他也沒有自作主張。
他麾下有一萬多人馬,而邛都守軍不足兩千人,由高定手下心腹將領李求承鎮守。
當年龔德緒跟隨犍為太守李嚴到新道縣解圍,曾經與高定軍對陣。
李嚴軍隊數量上沒有優努,龔德緒領軍一千,剛好對戰李求承的二千人馬,結果是李求承丟下一地的軍資糧草,不戰而逃。
這次龔德緒聽說是手下敗將李求承鎮守邛都,只有二千餘守軍,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他認為這個仗怎麼打都不會輸。
此時,高定的主力既不在越巂郡治所邛都,也不在進攻永昌的前線,而是集結在旄牛、定筰、卑水一線。
高定如此分佈軍隊,有他的算盤:進可攻,退可守,可以說立於不敗之地。
高定和雍闓不一樣,他起兵叛亂,並沒有投靠孫權,對自己的老巢邛都還是比較看重的。
他和孟獲也不是一路人,並沒有找魏國當靠山,在明面上並沒有背叛蜀漢。
高定起兵征戰的目的,是擴大自己的地盤。
他還是想和在劉璋統治時期一樣,在蜀漢這棵大樹下,當自己的土皇帝。
高定也不是第一次攻打鄰近郡縣,建安二十三年,他曾經領兵攻打新道縣,後來被當時的犍為太守李嚴領兵擊敗,當時龔祿以牙門將的身份,領一千軍馬參加此次戰鬥。
所謂“成王敗寇”,高定這次出兵圍攻新道縣,其所以被定性為叛亂,就是因為他在李嚴軍隊到來之前沒有攻下新道縣,只能敗退。
如果高定搶先打下新道縣,據城而守,逼退李嚴的軍隊,那被定性為叛亂的就是新道縣令了,縣令落到高定手裡,他的下場會很悲慘。
南蠻地區郡縣之間的戰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成為益州不穩定的主要因素。
新道縣曾經是越巂郡管轄的屬縣,因為高定的上一任太守勢弱,同時期的犍為太守勢強,在他的武力威逼和利誘下,當時的新道縣令就脫離越巂郡,投奔犍為郡。
高定上任越巂大守以後,蓄積力量,覺得自己的軍事實力足夠以後,就出兵收回曾經的屬縣,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雖然李嚴上奏高定是叛亂,劉備和諸葛亮也認可了李嚴的平叛功勞。
但劉備和諸葛亮非常默契地沒有以叛亂的罪名處置高定,甚至一直沒有罷免他的越巂太守之職。
那時候,劉備還在漢中和曹操大戰,根本騰不出手來收拾高定,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高定做的並不過分,遵守了劉璋統治時期南蠻地區的慣例,並沒有和李嚴拉開架式大戰。
劉璋闇弱,“德政不舉,威刑不肅”,他統治西川時期,他對下轄郡縣的控制力很差,先後有張魯、趙韙的背叛,漫無王法的南蠻地區,就更亂了。
高定被李嚴擊敗以後,回到越巂郡,把精力都放在增強自己的軍事實力上,並沒有其他不妥的行為。
那時朝廷每個郡的兵員最高限額是五千人,高定用了七年時間,把可戰之兵發展到了二萬人,成為南蠻地區軍事實力最強大的郡太守,目的就是想擴張地盤。
而牂太守朱褒也不甘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