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3部分

決北衙軍費,你現在不妨說說看。朕知道你開源有本事,不比這諸位相國們整天操心的是國家大事,沒空來想這開源節流之事。”李世民話有點重,一臉嘲諷樣。

被宰相們氣到了。

李超開源,朝廷年新增一千萬貫稅錢,可太倉裡這麼多錢,宰相們居然連一百萬都不肯分給他。

蕭瑀陳叔達等人都一臉尷尬。

你是皇帝你就能亂說什麼大實話了?

他們承認,自己搞錢方面確實不如李超,但管理朝政也不只是經濟啊。各有專長嘛!

賺錢李超確實內行,一般人比不了,眼光侷限不同。

唐初還是很小農思想的,各種制度都是圍繞著土地,不論是租庸調的稅制,還是均田制的基本國策,甚至是府兵制的兵制。

土地制度、軍制、稅制,這三項都是朝廷的根基,均田制、租庸調製和府兵制,就基本上決定了大唐的國家制度,以農為本。

沒有半點商品經濟的意識。

開國之初,鹽隨百姓製取販賣,不徵稅。礦產,隨人挖採冶煉。關稅取消,市稅很低,朝廷的商稅幾乎沒有。

稅收主要就是靠租庸的正稅,若是遇打仗等用錢的地方,或地方災害等,朝廷也沒錢可用,便只能開捐,加派。

這種開捐加派,其實就是流氓做派。

大唐表面看正稅不高,雜稅很少,但這種沒有制度的捐派,其實就是亂來。加上均田制度,也並不是那麼理想化。

依然有許多百姓均不到田,均不到一丁百畝的額度。而租庸調稅制,卻是以這個均田制為核心的,你均不均到一百畝地,朝廷都是按丁收稅,每丁的稅收都是固定的。

這就是不合理之處,表面上朝廷倒是稅收固定,有保障。

可實際以後田只會兼併越來越厲害,百姓能均到的田也會越來越少,稅卻還不會少。如果沒有地,卻還得交上百畝地的稅?

這怎麼能公平,或者說,朝廷如何能保障收到這些預訂的稅收呢?

難。

唐立國不到百年,均田制、租庸調製、府兵制相繼就崩潰了。

根本就是田的問題,越到後面兼併越多,田越少,百姓授田越少,那麼以田為核心的這種種基本的制度也就實行不下去了。

現在說來說去,又繞到了田上。

三萬常備軍,雖說不是府兵兵農合一了,但也得給他們保障啊。朝廷的意思是這些常備軍糧餉得發,但田也得分。畢竟普通百姓都均田,難道這北衙禁軍天子親衛反而不分田了?分了田,朝廷也能把薪水定的低點,減少點開支。

而且分田,也不是發薪水就能取代的了的,畢竟田能讓將士們更穩定。

可二百萬畝地,還要從京畿裡劃出來,怎麼劃?

關中平原地不少,但百姓更多啊。

朝廷此前遷出不少百姓到隴西、朔方去,又把不少貴族的封地換到邊疆,但關中依然還是地少人多。

朝廷收回來的許多土地,給關中百姓補足均田都遠遠不夠。

“陛下,對於北衙禁軍和講武堂的開支來源,我有三個解決方案!”

“三個方案?”

李世民臉上露出了笑容。

說到賺錢,果然還是李超最厲害,一來就三個方案、

“快說!”

“其一,是朝廷提前推行新錢貞觀通寶,盡收天下舊錢,改鑄新錢。鑄新錢有半成之利,以朝廷現有的鑄幣技術,只要有足夠的銅料,一年可鑄千萬貫新幣。陛下,半成之利,鑄千萬貫新錢,可得利五十萬貫!”

五十萬貫!

連陳叔達等人都不由的吸氣,五十萬啊,長安城裡家財五十萬的大貴族估計並不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