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4部分

李隆基騎在照夜獅王背上,打量著開闊的大非嶺,道:“真是一處好地方。”

“太子,我們到達這裡,應當祭奠當年殉國的英靈。”張說提醒一句。

“沒錯。”陳玄禮他們齊聲贊同。

“傳令:就地紮營,準備祭奠。”對於此事,李隆基當然會同意,立時傳下將令。

唐軍停下來,開始紮營,很快的,一座座帳幕就出現在大非嶺,橫成行,豎成列,秩序井然,一派整肅。

李隆基帶著張說、陳玄禮他們來到大非嶺,只見地上累累白骨,到處都是。

“郭待封罪該萬死!”李隆基看在眼裡,氣恨恨的道。

“哎。”要不是當年郭待封違抗軍令的話,也不會有大非川之敗,更不會有今日這樣的局面,眾將齊聲一嘆。

“朝廷當年只是把他貶為庶民,真是太仁慈了,應當把他處於極刑。”李隆基的氣憤不減反增:“他為了一己之私,違抗軍令,致有大非川之敗,遺禍無窮。若是當年一戰成功,朝廷拿下大非川,河西走廊這些年就不會被威脅,吐蕃就不會如此之強,我們今日更不用出徵大非川。”

大非川一役的影響太過深遠,直到唐朝滅亡,都沒能把大非川拿回來。雖然唐朝經過多番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說打下石堡城,最終還是沒能打下大非川。

按照薛仁貴的謀劃,他把糧草放在大非嶺,命郭待封率一萬唐軍守衛。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前面的道路很險要,而且又有瘴氣,要快速推進,不能擔誤。若是帶上糧草的話,就會拖累行軍速度。

薛仁貴準備他在前面打下基地,再率軍回來接應郭待封,合兵一處。共同押運糧草。就不會有問題了。

這番謀劃是非常好的謀劃。很符合當時的情形。

可是,郭待封是唐朝名將郭孝恪的兒子,將門出身,瞧不起薛仁貴這個草根,他不執行命令,擅自率兵押著糧草前進。

吐蕃得到訊息後,領兵的大論親率重兵前來進攻。郭待封抵擋不住,糧草被吐蕃奪得。吐蕃運不走的,就一把火燒掉了。

當薛仁貴得到訊息後,回兵來救,已經來不及。儘管此前,唐軍在薛仁貴的指揮下,打得很順利,一連奪下了好幾座城池,眼看著勝利在望了。可是,糧草沒有了,形勢急轉直下。唐軍處於危機之中。

吐蕃當然不會錯失這一天賜良機,準備把薛仁貴全殲。出動了四十萬大軍,重重圍困。薛仁貴沉著應戰,給吐蕃以重創,大論意識到不可能全殲薛仁貴,只得主動與薛仁貴談判,放薛仁貴離開。

“傳令:收集將士們的遺骨,容打勝之後,帶回國內安葬。”李隆基大聲下令。

“太子英明。”一片頌揚聲響起。

讓這些殉國英雄的遺骨回國,在國內安葬,是將士們的心聲,李隆基此舉他們打從心裡贊成,要不讚揚李隆基都不成。

一聲令下,將士們開始收集遺骨,費時半天就完成了。

然後就是做一些簡易的盒子,把這些遺骨裝好。只等勝利歸國之時,帶回國內,再做棺槨收斂。

最後,舉行了一個隆重的祭奠,告慰這些戰死的英靈,唐軍來了,要為他們復仇。

“太子,我們立即進軍吧。”祭奠一完,張小飛立時提醒一句:“驍衛大將軍兵敗大非川的仇,我們一定要報!要早日報!”

“是呀,太子。”眾將齊聲附和。

報薛仁貴兵敗大非川一箭之仇,正是將士們心中所願,無不是目光灼灼,打量著李隆基。

“張說,你以為呢?”李隆基看著張說問道。

“太子胸有成竹了。”張說笑著道。

“你說說。”李隆基不置可否。

“那好吧,我就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