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其成,索性放開包圍,派出官員在鄉下四處安民,動員更多的守城軍卒的家屬,前來城下勸降。
李異和劉阿,對這個招法束手無策,唯有兩人輪流值班,只能依靠自己的武功和手下親信骨幹的威壓,勉強保持軍隊沒有譁變,但絕對不敢開啟城門和劉備軍交戰。
這天,探馬來報,孫桓引二萬五千軍馬,屯於宜都界口險要處,以拒劉備大軍。
宜都界口,雖然離秭歸城只有二十餘里地,但對守城軍隊並沒有大的幫助。
李異、劉阿明白了,秭歸縣城太小,無法駐紮大軍,孫權已經準備放棄秭歸城。
聽到孫恆軍馬停滯不前,本來就士氣低迷的軍隊,更加沒有戰心,有一些當地軍卒,看向李異、劉阿的眼光都變了,互相之間充滿了戒心。
城內空氣緊張,數千軍隊神經繃得緊緊的,如同一個火藥桶,一點就爆。
李異、劉阿在城內這麼多天,能夠堅持下來,就是因為有援兵的緣故。
現在援兵雖然到了,卻沒有解圍的舉動,他們再也堅持不住了,害怕被部下擒拿送給劉備當投名狀。
好在軍中以強者為尊,那些軍卒不敢隨便動手,但他們沒有把握一直壓制住,只能另想它法。
經過商量以後,他們兩人覺得,只能主動出擊,讓那些沒有忠心的軍卒離開,反而更加安全。
他們也不準備回城堅守,而是順勢敗回孫恆軍中。
孫恆的軍隊都是從江東帶過來的精銳,絕對沒有譁變的可能,才能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
李異、劉阿拿定主意,點起全部人馬,開啟城門衝了出來。
劉備雖然沒有強攻城池,也沒有圍住城池,但對城內的監視還是非常嚴密。
負責圍堵的將領,是吳班的副將張南、馮習。
看到李異、劉阿領軍出城,張南馮習馬上出兵迎戰。
兩軍對陣,李異剛要迎戰,他的部將史蹟請命出馬。
張南迎住廝殺,鬥不三合,史蹟被張南一刀斬於馬下。
李異一向自恃勇武,這次主動出戰,本來是想斬殺敵將,然後從容突圍而走,與孫恆合兵一處。
看了張南和史蹟的交手情況,張南的武功不在他之下,要想斬殺對方,基本沒有希望。
於是,李異當機立斷,不再鬥將,麾軍混戰。
:()馬謖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