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屍體。
孫權知陳武已亡,董襲又沉江而死,哀痛至切。令人入水中尋見董襲屍,與陳武屍一齊厚葬。
孫權料在江北敵不過曹操數十萬大軍,就令守寨的甘寧、淩統放棄陸上營地,一起退回江南,與曹操隔江相持。
孫權回到江南,脫離危險,感周泰救護之功,設宴款待。
他親自把盞,撫其背,淚流滿面。令周泰解衣與眾將觀之:皮肉肌膚,如同刀剜,盤根遍體。
孫權以青羅傘賜之,令周泰出入張蓋,以為顯耀。
孫權在濡須,與操隔江相拒月餘,不能取勝,曹操也無法渡過長江。
張昭,顧雍上書道:
“曹操勢大,不可力取;若與久戰,大損士卒:不若求和安民為上。”
孫權從其言,令步騭往曹營求和,許稱臣並年納歲貢。
曹操本來準備船隻停當,想要渡長江一戰。
因為前有赤壁之敗,曹操對水戰並沒有什麼把握,有些猶豫不決,騎虎難下。
曹操想要渡江打下一個城池,並站穩腳跟,難度可不小。
見到孫權主動稱臣求和,曹操以勝利者的姿態退兵,也是可以接受的,但也提出了兩個並不太苛刻的條件:
“一是要孫權先撤人馬,曹軍然後班師;二是如果曹操在荊州與劉備開戰,孫權必須出兵響應曹操。”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步騭回覆孫權,先撤軍倒沒有什麼,但出兵荊州響應曹操攻擊劉備,如此明目張膽背盟,孫權也不敢答應。
雙方謀士討價還價,最後達成一致協議,孫權答應在曹操軍在荊州處於危急的情況下,可以出兵相助。
但這個條款需要保密,一旦曹操有意洩露,則盟約自動作廢,孫權也不會承認和守約。
孫權首先退兵,只留蔣欽、周泰守濡須口,大軍上船迴歸秣陵。
曹操仍然讓張遼屯兵合淝,班師回許昌。
回到許昌,曹操有平定漢中的大功,又逼得江東孫權俯首稱臣,此等功勞,必須賞賜。
文武眾官舊事重提,皆議立曹操為魏王。
有了荀彧、荀攸叔侄的前車之鑑,朝中再無人敢出言反對。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夏五月,群臣表奏獻帝,頌魏公曹操功德,極天際地,伊、周莫及,宜進爵為王。
漢獻帝無力阻止,即令鍾繇草詔,冊立曹操為魏王。
曹操假意上書三辭,獻帝詔三報不許,操乃拜命受魏王之爵,冕十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用天子車服鑾儀,出警入蹕,於鄴郡蓋魏王宮,議立世子。
曹操長子曹昂,因徵張繡時死於宛城。次子曹丕,三子曹彰,四子曹植。
四子曹植,字子建,極聰明,舉筆成章,曹操欲立之為後嗣。
長子曹丕,恐不得立,乃問計於中大夫賈詡,賈詡獻計,教如此如此。
自此以後,但凡操出征,諸子送行,曹植乃稱述功德,言成章;惟曹丕辭父,並不說話,只是流涕而拜,左右皆感傷。
於是,曹操懷疑曹植乖巧,而誠心不及曹丕。
曹丕又使人買囑曹操近侍,不經意給曹丕說好話。
曹操本來有些躊躇不定,乃問賈詡道:
“孤欲立後嗣,當立誰?”
賈詡沉思不語,曹操問其故,賈詡這才抬頭致歉,並回答道:
“剛才正有所思,故沒有及時回答丞相所問。”
曹操知道賈詡必有深意,就問道:
“何所思?”
賈詡回答:
“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
曹操大笑,知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