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提出主動出擊的計策,丁奉其實也想委婉向徐盛請命:自己領兵偷襲曹丕的大軍。
但孫韶提出以後,他就只能站在徐盛的立場,絕不能出言支援孫韶。
現在孫韶得到了孫權的支援,丁奉也想立功,就對徐盛進言道:
“文向,孫韶領兵過江,如果大敗而歸,不但折了我軍銳氣,於吳王面上不好看,不如讓末將領軍前往接應,無論成敗,都有將軍的一份功勞,而且顯得將軍不計前嫌,以大局為重,必能得到吳王的賞識。”
徐盛一聽丁奉說的有理,就命丁奉引三千兵,悄悄渡江,跟在孫韶後面,暗中接應。
……
……
曹丕從東漢末年綱紀紊亂的歷史中。吸取了經驗教訓。
他上位以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將權力集中在手,不惜對自己的親兄弟動手,穩定政權局勢。
他深知,只有加強鞏固自己的集權,才能鞏固自己的權利寶座。
他一開始,是從朝廷文官開始的。
他籠絡和扶植自己的政治勢力,重新分配在權利蛋糕上的佔有份額,同時打擊排除異己勢力。
他任命心腹謀士賈詡為太尉,華歆為相國,王朗為御史大夫,任命忠於曹氏的夏侯惇為大將軍。
武威、酒泉和張掖的叛亂,給曹丕敲響了警鐘。
曹派蘇則督軍迅速平定叛亂,他對軍隊的領導權非常重視。
漢末以來,青、徐一帶存在著以臧霸、孫觀等地方軍閥為首的割據勢力。
他們雖歸順曹操,但因為他們歸順的時期特殊,剛好是曹操與袁紹對立之時,可謂雪中送炭。
曹操對他們給與了最大限度的優待,他們擁有獨立的地盤和兵力。
就算以後曹操統一了整個北方,但因為青徐兵在藏霸的約束下中規中矩,曹操找不到解除他們軍權的藉口,不得不對他們採取羈縻政策。
曹操剛死,在洛陽的青、徐兵就發生了騷動。
曹丕還沒有坐穩位置,採取了撫而不討的策略,穩住了他們,控制了局面。
黃初三年(222年),曹丕以孫權不納質子為由,三路伐吳,呼叫臧霸的青徐兵,並藉機剝奪了他的兵權。
在解除藏霸的兵權以後,曹丕採用明升暗降的手段,把藏霸調到京城任執金吾,並予以各種特權優待。
藏霸離開了自己的根據地,安心在京城享福,並沒有什麼異常行為。
:()馬謖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