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跟鈔票的作用差不多,在中國你買糧食,不是光有錢就行的,還必須得有糧票,否則糧站的人是不會把糧食賣給你的。”
卡特恍然大悟道:“明白了,這東西二戰的時候咱們美國也發行過麼,而且可不光是糧票,好多商品都是有票證的,沒有相關的票證就買不到東西。如果中國現在只有糧票一種的話,那還是不錯的。”
“怎麼可能只有糧票呢,食品類除了各種糧油票外,還有豬牛羊肉票、雞鴨魚肉票、各類蛋票、糖票、豆製品票及蔬菜票等。服裝和用品類的票證更為繁多。從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到手帕、肥皂、手紙、洗衣粉、火柴票等,應有盡有。一些貴重物品,如電器、腳踏車、手錶更是一票難求。而且糧票本身也是分好幾種的。全國糧票是由糧食部發行的,各地區的糧票是由各地的糧食局發行的,不同地區的糧票不能互相通用,只有全國糧票才能在全國各個地區都好使,但是想要弄到全國糧票是件非常麻煩的事情,必須得持有單位開具的介紹信才能去糧店換到。
除了各種票據之外。還有各種貨本,比如糧食本、副食本、煤炭本等等,這還只是日用品,如果想買工業品,還需要工業券。”(相信大部分讀者朋友都沒有經歷過糧票時代,所以大家應該很難理解那個時候的日子是什麼樣的,我雖然也沒經歷過,但是小的時候在家裡見過糧票。)
在那個年代,國內的各個城市往往上演著這樣一幕相似的場景。糧店是僅次於電影院的熱鬧場所。每月的固定某幾天,糧店的上級單位就會把糧票發放到糧店內,糧店再發給居民。每逢週末或月底,糧店門前總要排起長長的隊伍,居民家中有小孩的,往往打發孩子前來排隊。快排到時,大人再拎著面袋趕來。他們總要小心翼翼地觀察秤桿的準星,生怕遇到缺斤短兩。買到糧後。再小心翼翼地紮緊口袋離去。
而當時糧店職工的受重視程度也絲毫不亞於現在銀行裡的工作人員。他們在居民買糧時,首先要求對方出示糧食供應證來“驗明正身”。糧票回收後,工作人員會把糧票貼在報紙上,攢滿一張報紙後,再刷上一種特殊的紫色塗料,防止被人重複使用。在南方一些地區,糧票被人們視為生命票。當時下發各區縣的糧票都有專門的運票車運送,還有武警押運,回收的糧票也有專人清點,每半年送到造紙廠銷燬一次,負責監督銷燬的人要看著所有糧票打成紙漿才能離去。糧票享有的待遇簡直和鈔票一樣了。
直到1984年。才開始逐步取消一切票證,所有商品敞開供應,這裡面最先實行的城市就是特區深圳,據說深圳剛要實行這個政策的時候,老百姓都跑到糧站連夜排隊購買糧油,就是因為擔心好幾十年的憑票買糧的習慣一旦被打破,會不會出現沒有糧食可以買,大家又要餓肚子的情況。
當時實行這種政策也是迫不得已的,因為在1953年全國農產品需求迅速增長而供給卻相對不足,農產品成為了稀缺資源,甚至一度引發了糧食危機,如果當時不採取果斷措施,那麼糧食市場必將出現嚴重混亂的局面,結果必然是導致物價全面波動,這種情況不利於國家和人民,只利於富農和投機商人。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由於糧食危機而導致的政權危機,而中國政府即便是經歷了“大躍進”和“文化活動”這樣的災難,也沒有出現更嚴重的局面,應該說是與這座統購統銷制度發揮的積極作用是密切相關的。
很快,一個星期的訪華活動就結束了,唐寧也不得不隨團離開了中國,在離開中國的最後一天,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了《聯合公報》。聯合公報在闡明雙方對重大國際問題的各自看法和立場、承認中美兩國的社會制度和對外政策有著本質區別後,強調指出雙方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雙方鄭重宣告:中美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