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彌婁發是好兄弟呢,婁發看出了甘寧的不敵,趕緊令前軍衝鋒。
黃權見此,也是揮動令旗,命令左右兩翼跟上。而劉賢擔心典韋吃虧,也急令前左右軍壓上接陣。
兩軍方陣開始進擊,數萬披堅執銳的武人,列成數個齊整的步兵方陣,如同一座座移動的高山,移動的城池,整個壓進。每前進一步,氣勢磅礴,大地都為之震顫。
兵將身上的甲冑互相碰撞,發出沉悶的金鐵之聲,匯聚成兩軍的前軍的鋼鐵洪流。在六十步左右的距離,雙方千篇一律的開始拋射,兩軍中前位置的牌兵也開始佈防。一陣箭雨過後,劉焉軍的牌兵收盾準備迎接第二輪的低曲線拋射或者平射。他們甚至都覺得對方的箭雨稀稀拉拉不成氣象。
而此時,異變突起,劉賢軍中的又射來一陣箭雨,很多牌兵反應不及,被紛紛射倒。而在牌兵保護下的弓手長槍兵更是成排倒地,他們為了方便射擊與運動,均是穿著著皮甲而不是鐵甲。很快第三輪的箭雨又至,這一次,前番的牌兵開始有了準備,紛紛架盾。
但是被第二輪的箭雨射倒不少牌兵的緣故,出現了不少防禦真空,而未能被牌兵覆蓋到的長槍兵弓手又是被一輪收割。很快,劉焉軍的三軍中間弓手長槍兵的位置被劉賢軍壓制射擊,短短的六十步到前排刀盾手開始接兵,劉焉軍的弓手與長槍兵的一部分位置近乎出現真空。
吳蘭龐義吳懿三人看得真切,急忙遣人去報告中軍,這特麼長槍手死這麼多,怎麼有效收割敵軍啊?但是又不敢擅做主張撤兵,要是單獨一部撤兵,就相當於賣了友軍了。
沒想到正是他三人的一時猶豫,成為了劉焉軍失敗的伏筆。
漢朝的戰法是野戰的時候,雙方紮下營壘,雙方在開闊地帶擺好陣型。重灌步兵在前用盾牌掩護,而東漢末年初期,是以各地區之間用兵,受限於地區經濟和生產力,很少有重灌步兵。呂布有一支很出名的重灌步兵,叫陷陣營,受限於上述所說,也只能維持八百之數,但是已經殺得各路諸侯人仰馬翻了。
所以現在是以刀盾手為主力,身後是長槍手負責在刀盾手切開對方陣型之後收割戰場。弓弩手則負責遠端射擊消耗。而騎兵在兩翼負責襲擾敵方側翼,透過敵方側翼的潰敗繼而影響中軍。
而劉賢這邊的三輪箭雨接連不斷,正是來自唐宋時期的三段射。這個戰術並不受限於生產力或者單兵素質,所以也是被劉賢拿來用了。唐朝將三段射主要用於弩兵,而宋朝的吳璘則將三段射用於弓弩混合兵種並且發揚光大。
劉賢之前與人接陣,就存了學習三段射的想法,而今事關荊益戰局節點,也是不再藏私。說起來高大上,其實只是讓弓箭手分為三部,輪番射擊。荊益兩軍接戰多次,打慣了六十步第一輪箭雨,此番算是有心算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