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現在還有諸侯們的領地稅賦可以稍填補一點,加之國庫的豐盈,張超也沒口氣敢說打這個打那個的。
今年信度的戰爭還在打。
而明年與薛延陀,與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百濟,還有與南洋的真臘,這三個地方都是已經做了決定,要開戰的。
四處戰場,這起碼得用兵二十萬,甚至是三十萬軍,動用民夫五十萬左右。
軍費的開支是相當大的,若是不能打贏,透過繳獲戰利品等填補一些開支,朝廷也是打不起這仗的。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
而張超當的是大唐六千萬人的家,他手上的開支預算最低也是以萬貫計算的。
供養宮廷皇家的開銷、供養軍隊的開銷、供養官和吏的開銷,這是三大常項開支,但這三項都比不過打仗。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每次一打仗,這錢真如流水一樣。
好在大唐現在還沒打過虧本的仗,打仗最後基本上還能有的賺。奪取土地、人口、牲畜等財產,如果打的快,開支更少賺的更多。
也正因為此,所以現在就連房玄齡等中樞宰相,也並不反對對外用兵。反正打仗還能轉移下矛盾,甚至能夠賺點外塊,何樂不為。
張超此前推出的軍改,把府兵改成常備軍,軍費的開銷提高,但還是能得到透過,還是因為軍隊能賺錢,軍費朝廷供應的起。
要是沒錢,打仗虧本,皇帝和宰相們早就反對了。
“明年的教育支出預算應當提高一些,六年義務教育要全面推行。同時,要拿出專項資金,繼續對百姓掃盲,推廣官話。尤其是對於那些歸附的蠻夷,他們既然入了我大唐的籍,那以後就是大唐的百姓,就是漢人。可我們總不能讓這些新漢人連漢話都不算說,漢字不會認。”
“必須保證十年之內,這些人不但移風易俗,換漢家衣冠,也得保證他們以後說漢話寫漢字。”
張超還提出要求,就是如蘇毗、契丹、奚這樣的自治領,薛延陀、新羅、百濟這樣的藩屬國,也要在他們境內建立漢家小學,推行漢化教育。如信度、漠南等那些邊疆貴族領,蕃漢雜居,蕃人較多,越發的要保證學校的數量,還要保證教員老師們的數量和質量。
“一手刀劍,一手儒經,這是我們擴張的基本。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第1317章 凡十七戰皆捷
“朝廷去年教育開支預算是多少?”張超問。
分管教育的是禮部,而分管禮部的宰相是杜淹。
“八十萬貫。”杜淹分管禮部後,也做了不少功課的。資料也是張口就來,不過八十萬這數字還是讓大家相當驚訝。
財政年收一億,每年預算九千萬,結果教育這塊才給八十萬預算?
“太少了。”張超道。連百分之一都不到。
哪怕是號稱混亂不堪的北洋時期,軍閥們也是極度重視教育的。當時的教育部甚至明確規定,教科文的經費在中央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的百分之十五。在省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的百分之二十五。在縣市更不得少於其預算的百分之三十五。還要求依法設定教育文化基金和產業,給予保障。
當時的教育月薪高達六百元,與政府的部長基本持平。
袁世凱當政時的直隸省,共辦有專門學堂十二所,實業學堂二十所,優級師範學堂三所,初級師範學堂九十所,師範傳習所五處,中學堂三十所,小學堂七千三百九十一所,女子學堂一百二十一所,蒙養院兩所,共計八千七百二十三所。
他甚至從每月自己的薪水中取出三分之一,做為獎學金,用來資助北洋新式軍事學堂中的中學生。
連北洋那樣的亂世,軍閥們都極尊重文化人,大力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