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們最疏忽的時候下手,以保障行動的成功率。
為此,楊宋奴決定耐心的尋找可以動手的時機,以免倉促行動。落得個失敗身死的可悲下場。
而皇甫明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好好的熟悉一下城內的情況。至少要對城內的地形瞭然於心,以便於行動後的快速撤離。
#####
仇池國的政變正在醞釀,在梁州方向。華安也沒閒著,除了嚴密關注仇池國方向的各種情報外,還給遠在閬中的陳霆下達了擴軍的命令。
按照華安的設想,只要仇池國內亂,必然是兩敗俱傷的結局,勝利的一方自然是穩坐江山,而失敗的一方,則多半會以晉臣的身份逃往梁州,以暫時躲避。
這樣一來,華安便可以利用幫助失敗者復仇的機會,率領大軍進攻已經元氣大傷的勝利者,從而實際控制整個仇池國,最終將仇池國徹底的抹掉,並恢復為武都、陰平二郡,進而將二郡建設成進攻關中的橋頭堡,同時,還可以與西北的涼王張重華遙相呼應,共同對抗吐谷渾和趙國,以取得戰略上的優勢地位。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自己有足夠的力量才行,此時,華安在益州方向已經有四萬兵馬了,而在梁州方向只有雷暴、趙武的兩萬主力,這麼少的兵力自然無法滿足華安的需求。
為此,華安命令負責訓練百姓的陳霆,立即停止所有訓練行動,並立即招募七千名士兵,將梁州新軍的規模先擴充至一萬,並立即率領這一萬大軍抵達南鄭城郊外,隨時聽候命令。
而訓練梁州境內百姓的任務,則全部交給各縣城的守軍,在梁州境內,所有的縣城都有幾百名守衛士兵,這些士兵戰力普遍不強,但防備盜賊,訓練百姓還是綽綽有餘的。
為了最佳化梁州境內的軍事部署,華安將全境的軍事力量分為三類,第一類便是用於作戰的主力大軍,如雷暴、趙武軍團。
第二類是各縣城的守備部隊,根據城池的大小,兵力不同,但多數都只有幾百人的兵馬,主要用於防備盜賊,並訓練所轄縣區的百姓。
第三類便是後背軍團,也就是農忙時種地,平時訓練的農民,這些老百姓只要平時多訓練,戰時,只需稍加訓練,便可以很快形成戰鬥力,可以作為主力大軍的後背力量,而且,在縣城遭受大批盜賊的威脅時,縣城的守備軍,也可以臨時召集這些兵民,以增加縣城的防禦實力,等待主力大軍的救援。
在這三類武裝力量中,主力軍團自然是最重要的,戰場廝殺、攻城略地,都必須依靠訓練有素,作戰經驗豐富的主力軍團。各縣城的守備軍團負責維持各個縣城的安全和穩定,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後背軍團則是主力大軍和各縣守備部隊的後背力量,是整個梁州的後盾,也很重要。
在華安的全盤設想中,梁州和益州、以及很快就可以納入控制的武都、陰平二郡,足有兩百萬人口,主力大軍可以維持十餘萬的規模,各縣的守備部隊也有數萬人馬,而後背軍團則高達二三十萬,這便是華安控制區域,全部的成軍人口了。
陳霆所部徵兵和行軍都需要時間,抵達南鄭只怕還需要一些日子,在這段時間內,華安讓駐紮在這裡的兩萬北伐軍主力,按照戰時的標準,進行緊急備戰,另外,將輜重營的規模擴大,新招兩千輜重兵,將輜重營的兵力擴充至五千的規模,以便更好的保障大軍出征所需的各種物資。
此時,在南鄭城的北伐軍大營中,各種型號的輜重車足有萬輛,但適合山地運輸物資的輜重車卻不多,為此,華安讓輜重營多製造一些小型的,適合山地運輸的輜重車,以滿足山地運輸的需要。
為了在仇池發生動亂時,可以迅速的反應,華安將雷暴軍團調往最靠近仇池的沔陽城,並在沔陽城的郊外駐紮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