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幾次軍議,司馬懿表現尤其活躍,所獻計策,非常高妙,得到了曹操的認可。
司馬懿可不簡單之輩,他是河內望族司馬家族的俊傑。
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徵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雋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
司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個個學富五車,名聞鄉里,當時號稱“司馬八達。”
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但在八兄弟中名聲最大,他從小顯示過人的才智,讀書以後,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司馬懿的青年時期,漢朝進入亂世,因此,司馬懿讀書習武,常慨然有憂天下心。
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見他面相奇特,說他絕非尋常之子。
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與司馬懿打過交道,對司馬懿的才智非常欽佩,曾對司馬朗說:
“你弟弟聰明懂事,做事果斷,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司馬懿少年時虛心求學,和著名隱士胡昭的關係很好。
胡昭的青年時代,正是朝廷腐敗,外戚宦官交替執政時期。
他幼讀經史,學識淵博,尤其精通典史,工於書法。弱冠之年,就以其絕世才華而為世人稱道。
但胡昭厭惡仕途生涯,為避免無休止的郡縣察舉,公府辟召,就客居冀州,醉心於經史書法。
東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素有“四世三公之家,門生故吏滿天下”之稱的袁紹,聞知胡昭乃潁川名流,才華蓋世,韜略過人,不惜降尊紆貴,多次登門拜訪,請胡昭出山,輔佐自己打天下。
胡昭厭惡仕途險惡,對袁紹之邀“堅辭不就”。
透過與袁紹的幾次接觸,胡昭看出袁紹嫉賢妒能。
他為防不測,就悄悄地逃離冀州。
果不其然,未過幾日,袁紹命人緝拿胡昭,可是胡昭早已如閒雲野鶴一般,躲進了深山老林。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昌,釋出“唯才是舉令”後,潁川大批仁人、志士紛紛投靠曹操。
求賢若渴的曹操,得知胡昭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後,連續多次派人請胡昭出山入仕。
但胡昭不願做官,“信然不起”。
後來曹操仍不厭其煩,再次相邀。
事出無奈,胡昭只好去面見曹操,自陳胡某乃一介村野民夫,無軍國之用,早已習慣於躬耕樵讀的田園生涯,做官入仕,非我輩所為,斷不從命,還望丞相見諒,讓他息隱山林。
曹操見胡昭態度堅決,難以挽留,只得慨嘆“人各有志,出處異趣”,聽任胡昭回歸故里。
後來胡昭為了躲避各路群雄無休止的辟召,索性遷居到陸渾山中(今河南嵩縣東北)。
胡昭在陸渾山開館辦學,教化四方,聲名遠播,很多世家子弟都前來求學。
司馬懿也曾經慕名前去學習。胡昭慧眼識人,見司馬懿聰慧通達,智計絕倫,胸有雄才大略,料定此人日後,必能成就一番大業,於是就竭盡全力,傳道授業。
由於司馬懿出身於名門望族,又聰慧絕倫,為人處世,當然恃才傲物。
因此,他與陸渾周生結怨。
當得知司馬懿從胡昭學館離開後,周生就糾集同伴二十多人,去刺殺司馬懿。
胡昭聞知此事後,立即去追趕周生。翻山越嶺,歷盡艱辛,終於在崤山澠池之間。截住了周生一行,經他斡旋,周生才放棄了尋仇的打算。
司馬懿死裡逃生,胡昭功不可沒。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舉司馬懿為計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