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部分

演變生成,皆要以此“中和態”而生“萬物”。這在佛陀的教法稱為因緣生法。但佛陀又明確指出,因緣生法非第一義,“非因緣,非自然”。所以在相對真理來看,因緣生法千真萬確。但以究竟機制來看,應是前面講的現量機制。其實,直接就是道生一,道生二,道生三,道生萬物。

佛陀講:“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這是說“清淨本然”的實相本體(道),直接現出山河大地來。猶如鏡子直現鏡前物像,而不是先現這個人的頭,後現他的上身,再現他的下身,而是頓現全身,並無先後次序。再如電影放映,膠片上每一格圖案就是一個現量。從比量看來,連續放映則有先後次序,這適用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因緣法。但從機制原理上講,並非如此,而是一幅幅“現量”的連續表達過程。從因緣生法來看,是張飛騎馬跑上了當陽橋;但從機制現量來看,張飛不存在跑上當陽橋,而是直接現在當陽橋上。我們眼見的一切主客現象,皆於放映雷同,只不過是“螢幕”不同而已!電影影象在白布屏上顯現,而我們所見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眾生萬物皆在妙明真心上現,或謂在實相本體的大圓鏡(玄覽)上顯現(放映)。每個人的“軟體”就是我們的電影膠片,將早已拍攝好的膠片這一生來放,也就是說將一格格的膠片連續來展現,連續每一個“現量”,就成為我們天天日日、歲歲年年所見所聞的一切:晝夜的交替、月圓月虧的盈虛、日月的運轉、四季的更迭等等,都是一幅幅現量剎那剎那展現不停的結果。

懂得了這個道理,就可明白,其實我們一生中的喜怒哀樂、生長成亡,不過是一場“電影”而已。知此“膠片”是自己早拍下的,就能看此大圓鏡“螢幕”上的“放影”,明白此場電映在什麼“螢幕”上展現,就是“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能深入久觀此理,必透悉妙道,絕不會被比量界的“有欲認識”所迷惑!也不會在相對事物中不知所措!人生的放映,膠片是第八識,帶動放影機的是第七識,拍電影看電影的是第六識,攝像機和放像機就是前五識和第六識。所以我們自己既是電影製片廠,又是放影公司;既是觀眾,又是演員。懂得一切在於自己,就能拍好、演好、放好這場幾十年的電影。

2、以絕對馭相對

莊子、列子和老子一樣,從對“道”的描述而體現出對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的認識。莊子對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論說極為精闢深刻,是人類認識上少有的大家。莊子曰:“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莊子·齊物論》)

莊子講的“彼是”是對極性事物兩極的表達。莊子認為,相對真理中(極性事物),事物都是以對待為前提而存在的(物無非“彼”,物無非“是”)。相對真理的事物單從哪一極來看,都不能認識其“真理”的相對性。極性的互為前提存在的事實(“自彼則不見”),只有將兩極對比(比量),才可明白相對真理的有條件性、暫時性、不了義性、不真實性(“自是則知之”)。相對的事物,都是以對方為其存在的前提,這就叫有待。相對事物相輔相成,不能獨立存在(“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這就是相對真理的相對性和相對兩極互依、互生、互存的原理(“彼是方生之說也”)。相對的極性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