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增加自己航母的數量和質量,尤其是當大明和日本海軍接連爆發大規模海空大戰從而將海軍未來展現在所有人眼前之後,各國海軍更是全方面的要求增加在航母上的投入力量。
只不過,海軍可是一個最為消耗時間和資源的兵種。尤其是在時間寶貴的戰爭時期將大量的精力和資源用在消耗巨大但是卻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擁有戰鬥力的航母編隊上面,這是盟國之中絕大部分國家都不願意做的事情。
也就只有擁有與大明海軍爭奪世界海洋霸權的野心。並且自己本身擁有海量資源與工業生產能力的美國人才有能力與大明去進行航母競賽。
而其它國家基本上在戰爭爆發之後就被叫停了幾乎所有的戰艦建造工作。因為戰艦並不是下水就能夠形成戰鬥力,他們還需要配屬足夠的精銳船員進行一段時間的磨合才能夠逐漸達到合格戰鬥力。其中自然是包括了航母在內。
這種漫長的消耗與長時間將大量的資源積壓在一個遲遲見不到成效的專案直接的結果就是被叫停。歐洲各國之中僅僅是德國人與英國人在戰爭時期咬著牙完工了數艘航母而已。其它國家根本就沒有這種能力。
雖然各國也有新建新式航母以及將其它型別船隻改建成護航航母的計劃。但是隨著明軍在世界各地發起戰略反擊。這些需要時間和物資的計劃紛紛擱淺。相比起來各國海軍現在更加需要的是能夠快速形成戰鬥力的武裝力量。而不是航母這種需要大量時間才能夠見到成效的武器。
因為特殊的環境限制,歐洲各國的海軍的艦載機數量都不多。就像是里希特霍芬的旗艦格拉夫。齊柏林號航母這艘重達三萬三千噸的重型航母其艦載機在設計的時候卻只有區區四十三架而已。哪怕是經過了大規模的改造其艦載機的數量也剛剛過了六十架。這個數量甚至都比不上太平洋沿岸國家的輕型航母。
不僅僅是德國海軍,其它國家的艦隊之中航母的載機數量同樣不高。而且這些歐洲國家的艦隊基本上就沒有怎麼參加過大規模的實戰,也沒有遠洋到大海深處就行艦隊會戰的經驗。這些雖然航母數量不少,但是實際戰鬥力並不高的歐洲艦隊在與大明海軍正式交戰的時候真的是很難取得戰鬥的勝利。
整個區域面積龐大。各國海軍艦隊加起來高達數百艘各式船隻的聯合艦隊之中警報聲大作。眾多的各國海軍戰艦紛紛進入了戰備狀態。九艘盟軍航母全部加起來也不足六百架各種型號的作戰飛機,而且因為是屬於不同的國家。雖然都是盟國但是卻分散在不同的海域之中。
等到這些航母做好出戰的準備,然後接到前線最新情報得知大明海軍位置的時候,已經又是近一個小時的時間過去了。而這種時候喜好在天亮之前就將偵察機派出去的大明海軍航母編隊基本上已經放出了兩個攻擊波次的戰機群。
三百多架盟國戰機被分成了數個不同的編隊從海面上起飛前往攻擊二百多海里之外的明軍艦隊。而隨後各國海軍就開始陷入一種比較怪異的狀態。許多國家的艦隊指揮官開始無視被公推的艦隊指揮官的命令,強行帶著自己的艦隊準備逃離戰場。
而實力強大的德國艦隊早在開戰之前就已經將自己的艦隊透過各種方式調派到了聯合艦隊的外圍區域。等到真正爆發激戰的時候。德國人卻是第一個逃跑的。
實際上此時大明海軍大西洋艦隊的攻擊部隊距離歐洲聯合艦隊的標準距離是在二百八十海里左右。這是明軍精心準備的作戰計劃,他們可以在一天的時間裡面連續出擊數次將所有的歐洲聯合艦隊的戰艦全都擊沉。
不過德國人的公海艦隊因為靠近在聯合艦隊的北側邊緣,距離上已經是海航戰機的作戰半徑極限。等到德國人放飛出飛機開始全速逃亡的時候,明軍的攻擊波已經攻擊到了距離最近的比利時海軍戰艦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