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軍團難以為繼,也就無法向巴黎進軍。
當天,德軍在比利時境內的戰鬥打得極為順利。
雖然阿爾貝一世已經下達了戰爭動員令,比利時軍隊開始集結,但是德軍的推進速度更快,比利時軍隊根本來不及進行抵抗。
戰場外面,真正的危機正在逼近。
得知德軍入侵比利時之後,英國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在當天上午前往議會,正式提出向德意志第二帝國宣戰。
雖然這個時候,仍然有不少議員認為英國應該保持中立,而不是積極捲入歐陸戰爭,但是《倫敦條約》擺在那,英國對比利時的獨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比利時國王也已發出了請求。
經過數個小時的緊張辯論,當天下午四點,英國議會下議院透過了首相提出的戰爭令。
隨即,英國首相以德意志第二帝國入侵比利時、破壞了比利時的獨立地位為由,正式向德意志第二帝國宣戰。
有趣的是,到這個時候,包括阿斯奎斯在內,眾多的英國政界大腕都認為,只要英國宣佈參戰,戰爭就將在幾個月之內結束,德意志第二帝國將不得不從比利時撤軍,接受由英國提出的和解方案。
為此,在英國正式向德意志第二帝國宣戰的時候,英國外長格雷還把一份調停草案交給了帝國駐英大使,提出只要德意志第二帝國撤回已經出動的軍隊,恢復到戰前狀態,英國就願出面調停。
顯然,英國此舉極為荒謬。
也許,在阿斯奎斯等人看來,英國參戰能夠對德意志第二帝國造成壓力,從而迫使德意志第二帝國接受停戰調解。
問題是,在邁入戰爭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機器根本停不下來。
別的不說,就算德皇願意在這個時候接受英國的建議,與法俄和談,帝國的將領也不會答應。要知道,當時連一向反對小毛奇的興登堡與魯登道夫等人都認為,德軍的作戰行動十分順利,有很大的把握迅速擊敗法國。
另外一方面,法俄也不見得願意坐下來進行談判。
奧軍已經攻入塞爾維亞,俄國不可能、也不指望透過談判讓奧匈帝國撤軍,只要俄國想打,法國就不能脫身。更何況,在法俄眼裡,優勢不在德意志第二帝國這邊,因為只要俄國完成了戰爭動員,就能壓垮德意志第二帝國。別的不說,四百萬俄軍、加上能夠動員的六百萬預備役軍人,絕對是一股恐怖的軍事力量。
至於奧匈帝國,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參戰的情況下,更不會輕易罷休。
第七十一章 下基層
不管是法俄,還是德奧,都沒有休停的打算。
當時雙方高漲的戰爭熱情,都基於一個相當錯誤的判斷,即交戰雙方都認為,這將是一場與普法戰爭類似的戰爭,而且雙方都有很大的把握在幾個月之內擊敗對方,取得最終的勝利。
如果當時雙方知道,這場戰爭將延續好幾年,導致三個帝國滅亡,就不會這麼樂觀了。
顯然,盲目的樂觀,特別是瀰漫在軍方高層裡的樂觀情緒,成為助長戰爭、推動戰爭的主要因素。
接下來兩日,德意志第二帝國先後向英國、俄國與塞爾維亞宣戰,奧匈帝國也向俄國與法國宣戰,法國則向奧匈帝國宣戰,塞爾維亞向德意志第二帝國宣戰。要到八月中旬,英國才會向奧匈帝國宣戰。
八月六日,馮承乾就離開了柏林,前往威廉港報道。
按照德皇的安排,現在他有兩個身份,一是帝國海軍司令部作戰參謀,二是帝國皇室海軍特派員。此外,德皇還對帝國海軍的人事安排做了調整。雖然在馮承乾辭去帝國海軍戰爭大臣之後,提爾皮茨為帝國海軍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多年來,提爾皮茨的表現足以證明,他是一個管理與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