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艇前往黃海、東海與南海執行破交任務,肯定能夠給中國海軍制造巨大的麻煩,迫使中國海軍動用原本就不算多的反潛艦艇來執行護航任務,從而削弱中國海軍艦隊的戰鬥力,而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就有機會在艦隊決戰中獲勝。
必須承認,這一觀點有其正確的一面。
比如,在黃海就有好幾天重要航線極易遭到潛艇伏擊,特別是在日軍登陸朝鮮後,中國陸軍百分之八十的物資需要透過海運送往朝鮮,如果黃海航線受到威脅,那麼中國海軍肯定得在這裡部署大批反潛艦艇。又比如,中國缺乏、或者說欠缺的戰略資源,主要就從南海周邊地區進口,其中天然橡膠有百分之九十來自越南、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喹啉百分之百來印度尼西亞,連石油都有百分之二十需要從印度尼西亞進口,如果南海航線遭到威脅,中國海軍更得分兵保護。
只是,這一觀點有意忽視了一個問題。
說得直接一點,中國是典型的大陸國家,而且物產與資源都極為豐富,哪怕是本土欠缺的資源也有較多的戰略儲備或者是替代品。拿天然橡膠來說,當時中國已經從德意志第二帝國引進了人造橡膠的生產技術,即便人造橡膠比不上天然橡膠,可是至少能在戰時應急,降低對天然橡膠的依賴度。
至於軍事海運,像朝鮮半島這樣的地區,至少還有陸運做保證。
也就是說,即便航線受到威脅,中國的損失也不會很大,更不會因此喪失戰鬥力,從而戰敗。
正是認清了這一點,日本海軍才不那麼重視破交作戰。
說白了,根本沒有可供日本潛艇去破壞的戰略航線。
此外,不管是黃海、東海、還是南海,都是中國海軍的勢力範圍,而且周邊地區與大量中國的海軍基地,日本潛艇進入這些海域執行破交任務,風險非常大。更何況,中國海軍已經開始應用飛機執行反潛任務。在大戰爆發之前,中國海軍就裝備了雙發反潛巡邏機,而且為部分反潛巡邏機配備了對海搜尋雷達。此外,在黃海、東海還可以用噸位較小的艦艇執行反潛任務,不會佔用作戰艦艇。
當時,還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因素,即中國的海運船隻噸位都偏小,萬噸級貨輪的數量還不到五十艘,大部分都是排水量在五千噸以內的中小型貨輪,其中兩千噸以內的小型貨輪佔了總噸位的百分之六十。顯然,用潛艇去對付這些小型貨輪,即便伏擊成功,收穫也不會大到哪裡去。
這些因素結合到一起,日本海軍自然對破交作戰沒有多大興趣了。
在日本海軍看來,與其為了擊沉幾艘小型貨輪讓潛艇去冒險,還不如讓潛艇去大洋上等待擊沉主力艦的機會。
結果就是,大戰爆發前,日本潛艇的主要訓練科目就是用魚雷攻擊主力艦。
由此,還產生了一個影響,即日本潛艇的噸位普遍偏大,擁有很強的續航力,而且能夠裝載足夠多的魚雷。當時,日本潛艇的噸位普遍在一千五百噸以上,一些專門用於遠洋作戰的還超過了兩千噸。
相對而言,中國潛艇就“寒酸”得多了。
大戰爆發時,中國海軍以近海小型潛艇為主,噸位都不到一千噸,其中數量最多的“刀魚”級只有五百四十噸,即便是為數不多的遠洋潛艇,噸位也在一千二百噸以內,其中最大的“魟”級只有一千一百六十噸。
當然,不是中國海軍不想要大型潛艇,而是造不出來。
要知道,中國海軍的頭號敵人不是日本海軍,而是太平洋對岸的美國海軍。如果考慮到今後與美國作戰,大型潛艇顯然更有價值。
可惜的是,直到一九三八年,中國造船廠才掌握了建造遠洋潛艇的技術。
可以說,如果不是從德意志第二帝國訂購與引進了一批遠洋潛艇,在大戰爆發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