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7部分

利用聯合艦隊進駐蘇比克灣,可以說是美國在一九四零年參戰的唯一機會。

戰後,很多人都認為,日本當局的愚蠢行為,是葬送日本的主要原因,如果當時聯合艦隊沒有轉向返回硫黃島,那麼美國很有可能在十月份就向中國宣戰,而日本也就能夠藉助美國的幫助渡過難關。

顯然,這種認識極為片面。

根據在大戰結束五十年後公佈的一些戰時絕密資料,美國在一九四零年十月,也就是第二次硫黃島海戰打響之前,並沒有在參戰問題上做出正式決定,甚至連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位置都受到了威脅。

當時,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情緒依然極為強烈,幾乎所有美國人都認為,這場在歐洲與亞洲爆發的戰爭與美國沒有任何關係,沒有理由讓美國人去為英國人、法國人、俄國人與日本人流血犧牲,更沒有必要與德意志第二帝國、中國等國為敵,參戰是極不明智、也是極為愚蠢的行為。

問題是,這種孤立主義情緒主要在普通民眾中傳播。

當時,美國社會上層,即主宰美國政治與國策的利益集團、以及所謂的社會精英都傾向於參戰,而且是儘快參戰。比如,早在一九四零年初,大戰還沒爆發,美國三大政府決策參謀機構之一的外交諮詢委員會就向白宮與國會提交了一份評估分析報告,其中明確提到,美國在大戰爆發後立即參戰所付出的代價,要比在戰爭進行到第二年時參戰少百分之二十,比在第三年時參戰少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說,美國越早參戰,為達到既定目的所付出的代價就越小。

這份報告中,根本就沒有提到美國不參戰的可能性。

說白了,在美國的社會精英眼中,美國不可能置身於戰場之外,即便不在大戰爆發的時候參戰,也會在一年、或者兩年後參戰。

更重要的是,美國國會中,有大部分議員都是利益集團的代言人。

雖然按照美國的政治體制,國會議員不可能把民意丟到鬧後,特別是在眾議院,每兩年一次的選舉,讓眾議員不得不格外重視民意,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只要時機成熟,即參戰的輿論開始發揮作用,這些表面上為平民代言的議員,肯定會在參戰表決中投出至關重要的贊成票。

說白了,美國缺乏的就是一個能讓所有美國人都認同的參戰理由。

事實上,這也是羅斯福在大戰後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即為美國製造一個有足夠說服力的參戰理由。

問題是,這樣的理由會主動送上門來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就算中國海軍已經掌握了主動權,也不會主動攻擊美國海軍,而且中國政府也不會做出這樣的傻事。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戰略方針極為明確,即在戰勝日本之後,不會在太平洋上挑戰美國,而是首先協助德意志第二帝國擊敗紅俄,只有在打敗了紅俄之後,中國才有可能挑戰美國。

顯然,美國根本等不起。

要知道,如果一直呆在戰場外,到美國獲得參戰理由的時候,日本與紅俄都戰敗了,而德意志第二帝國肯定會轉過身來對付英國,中國則會在太平洋上牽制住美國,而美英根本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反敗為勝。

正是如此,羅斯福才做了一件極為大膽的事情,即向日本海軍開放蘇比克灣。

這下,問題也來了。

雖然在法理上,美國總統是美軍總司令,而向他國開放軍事基地屬於軍事事物,也就在總統的決策許可權之內,但是現在不是和平時期,因此在羅斯福提出開放蘇比克灣之後,就有五十名眾議員聯名發起了總統彈劾案,理由就是總統的行為已經對美國的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構成為了威脅。

按照美國憲法,總統只要做了違背國家利益的事情就有可能遭到彈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