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級上的十四英寸主炮,但是與同時期的快速戰列艦相比,“前衛”級的主炮火力最多隻算得上平庸。如果考慮到火炮的製作工藝、炮彈的效能等等,“前衛”級的主炮火力甚至不如“俾斯麥”級。要命的是,即便如此,“前衛”級的主炮炮塔也不可能按時交付,從而導致“前衛”級的工期大幅度延長。
雖然英國皇家海軍想在一九四三年初獲得“前衛”號,但是實際交付時間卻是在一九四三年下半年。
也就是說,“前衛”號根本趕不上一九四三年初的海戰。
這下,問題嚴重了。
雖然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建造“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的時候,也遇到了很多麻煩,而且最大的麻煩也是在主炮上。當時,帝國海軍認為配備“俾斯麥”級的三百八十毫米艦炮的效能已經達到極限,即便繼續改進,效能提高幅度也相當有限,因此很有必要在新式戰列艦上安裝口徑更大的主炮。為此,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投入巨資,開發出了四百毫米主炮,準備將其用在“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上。按理說,這種效能與美英最新式的十六英寸艦炮等同的巨炮應該跟“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同步發展,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到一九四三年初,這種艦炮也只完成了測試工作。結果就是,在首先建成的“腓特烈三世”號上,配備的依然是四座雙聯裝三百八十毫米炮塔。只是,帝國海軍在這麼做的時候留了一手,即對雙聯裝三百八十毫米炮塔做了結構最佳化,使其直接適應新式炮塔的炮座,而沒有對炮座做修改。也就是說,在新式炮塔製造出來之後,可以直接更換,不需要對戰艦做太大的改動,更換所需時間也就幾天而已。
更重要的是,“腓特烈三世”號與“威廉一世”號肯定能在一九四三年初服役。
可見,如果憑藉自身實力,到了一九四三年初,英國皇家海軍別說擴大優勢,還將徹底喪失優勢。到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將擁有六艘快速戰列艦、兩艘戰列巡洋艦與兩艘大型巡洋艦,主力艦的數量將超過本土艦隊。
只是,英國皇家海軍靠的並非自身實力。
事實上,如果沒有美國海軍提供的支援,英國皇家海軍早就喪失優勢了。
到一九四三年初,美國海軍的實力,準確的說是主力艦的數量將有一次較大的擴充,戰鬥力將大幅度增強。
這就是,“南達科他”級的後兩艘都將正式服役,“依阿華”級的首艦也將建成。
有趣的是,當時“南達科他”級的後兩艘,即“馬薩諸塞”號與“亞拉巴馬”號已經正視服役了,而且前者還在十一月的時候去過加勒比海,但是沒有開往太平洋,在十二月初就回到了切薩皮克灣。問題是,美軍卻一直沒有把這兩艘戰艦編入戰鬥序列,因此這兩艘戰艦處於“未服役”狀態。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美國當局顯然不想把這兩艘戰艦派往英國。
當然,到一九四三年初,情況也許會有所變化。到時候,在公海艦隊新獲兩艘快速戰列艦,而皇家海軍的“前衛”號又遲遲不能服役的情況下,就算美國海軍不大樂意,也會把這兩艘戰艦派往英國。
這樣一來,到一九四三年初,英國本土艦隊就將擁有九艘快速戰列艦。
當然,這還是最保守的估計。
到一九四三年初,大戰期間設計得最為完美、效能最為均衡的快速戰列艦,即在戰後被很多人認為是“超級戰列巡洋艦”的“依阿華”級就將陸續服役,其首艦“依阿華”號肯定能在一九四三年二月建成。
可以說,“依阿華”才是各國海軍理想中的快速戰列艦。
在火力上,“依阿華”級比“南達科他”級並無顯著變化,但是用身管更長的mk7型十六英寸艦炮取代了四十五倍徑的mk6型,而且主炮的最大仰角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