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決不了的竟是中國那麼多影人都在幹些什麼?

一、 生鏽的天子劍

影視是一項大的工程,它最早始於一個構思,即我們所說的創意和劇本。中國語言是那麼豐富,歷史上也有數不清的文學家,各種流派間的相互鬥爭也算尋常。鑑於此,我們劇本的文字水平都高得很,比劉伯溫的橘子還漂亮。語言既然沒有什麼問題,創意的匱乏性就突出了,這個現象的形成就與我們的民族有關了。可憐的華夏民族似乎永遠生活在歷史的噩夢中,彷彿我們已經蒼老到殘存的那點氣力只配去吃飯,去享受一下轉瞬即逝的塵世繁華,根本就沒心思搞什麼創作,只好從歷史的沉澱中尋些渣土。當然,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精華不少,渣子就更多了,找尋起來也並非什麼難事,只是這樣有損眼睛,視力也會從降至。好在中國有不少人當過太監和管家,或是師爺,做起這種工作是經驗豐富,輕車熟路的。看國產影視劇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體裁狹小得令中國觀眾自己都覺得憋氣。不過,到底也得為咱們國產的影人慶幸,有這麼一個歷史悠久的老祖宗,攢下這麼多破爛(我並非民族虛無主義者),何止萬貫,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當然也用不著自力更生,反正怪累的。再說,自力更生這種事只有象美國那樣缺爹少媽沒人疼的雜種才去做呢!

中國不乏開著奧拓、寶馬的影人,也不乏那些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也有相當數量的現代劇,至於未來(並不代表科幻)題材的作品,用放大鏡找,若不留神肯定要錯過。未來影視劇的缺少,我只能相信報端媒體所說的資金少,裝置跟不上等諸多原因,但未來影視劇一定是關於高科技的想像嗎?這一點很值得推敲,當然,我們中國人素來喜歡美好的結局,不願想象文明被塗炭後的情景,由此也可以心安理得地實行拿來主義。

現代體裁是影視劇創作的最大領域,但就其質量來說實在不敢恭維。歷史片還可以用“以古喻今”的牌子來打幌,現代片就不那麼幸運了,顧慮重重,也真難為了生活在這個形式主義社會中的影人們。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比八股文還害人。八股文從破題,承題到束股畢竟有形式可依,即便缺少了創造力,照葫蘆畫瓢也出現過不少好文章。但三性原則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大可以觸目皆是,再一引申則如*時代,小則可以採取無所謂的態度。影人們在創作時,總是要顧及到它合適還是不合適,也沒有一個標準的尺度,最後乾脆捨棄吧,可見精神束縛的高明之處在於抽象而不是具體,象道德一樣難於理解,象法律一樣含糊不清。安全第一,明哲保身,這是祖訓,當然是不可違背的,僅僅幾個字就令創作者找不著北了。說起例子,《小武》、《東宮.西宮》(電視劇人似乎要比電影人聰明)就足以說明問題。當然,這類片子經那些自命法官的人裁審之後就另當別論了。我們知道《一個和八個》有兩個版本,那簡直是恥辱。其實,影視劇的體裁和內容只是反映人性的一個乘載體,它最終所表達的僅僅是人的精神和人的感受,以及告訴人們存在著的某種生活方式。而這些還必須是觀眾在看完劇情後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部作品的目的絕不是去告誡觀眾應該怎樣去做,而是要引起觀眾的思考。至於我們一直所遵循的導向思維恐怕只是一廂情願而已。故事情節既然只是一種膚淺的表像而已,並不能成為最終的藝術成果,那麼讓它豐富一些,絢爛一些又有何不可?羅素說過,參差多姿態及幸福之本源,我完全同意。否則若只按照表像來核對那些應該說的與不應該說的,不但中國的影視過於膚淺,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