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
大宋的官員其實是有假期的,而且種類也不少。主要分為旬假、節假、國忌假等。
旬假是固定的,如同現在的星期天,宋朝在這一點做的不錯。
宋代沿襲唐代的旬假制,只是那時是十日一休,一般放在每旬之末,每月休三天而已。
大宋開寶元年,宋廷規定每遇旬假,皇帝不登殿視事,賜百官休沐一天。
&ldo;每旬唯以晦日休務&rdo;,即每月的十日、二十日或二十九日(小月)休假。
可見那時不僅注意公務人員的休息,更說明當時已經很注意個人衛生和形象了。
每月專門放假三天,讓官員沐浴洗澡。
節假,和現在的小長假很相似,現在有什麼春節國慶小長假,那個時候也有假期。
在宋代,最重要的節日要算歲節、寒食和冬至了,宋廷規定這幾個節日各放七天假,其中休務五天。
歲節就是元旦,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記載:&ldo;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一歲節序,此為之首。官放公私僦屋錢三日,士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rdo;看來那時的歲節應該像今天的春節那麼隆重。
每年四月四日的寒食節,這天禁菸火,吃冷食,那時的活動還有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鉤、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後來逐步與清明節合併了。
而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叩拜。
由此看來,在封建社會的宋代,這三個節日當然是最重要的。所以宋廷給百官放了長假,就像我們今天的春節和國慶一樣,也長達七天。
另外,聖節、上元、中元各三天,休務一天。春社、秋社、上巳、重午(端午)、重陽、立春、立夏、三伏、立秋、七夕、秋分、授衣、立冬,各放假一天。夏至、臘日,各放假三天。諸大祀,皆放假一日。
這裡的&ldo;假&rdo;是指在京的官員免予朝參,&ldo;休務&rdo;是指各級官署停止辦公。
此後,宋朝&ldo;或因舊制,或增建慶節、旬日賜沐,皆令休務者,並著於令&rdo;。宋真宗時,規定每年大祀、忌日前一日,皇帝均不坐殿,即在京官員免予朝參,亦即放朝假。
元日、冬至、寒食仍各放假七日,聖節、元夕等放假皆依舊例。新增了天慶節、先天節、聖節,各放假五日;天祺節、天貺節各放假一日。
後來又建立了天慶節和天禎節、天貺節。慶曆六年十二月,規定三元節即上元、中元、下元以及夏至、臘日&ldo;自今並休務&rdo;。
原來每逢夏至和臘日官員只放三天朝假,且休務,官員實際真正享受了假期。
國忌假,這一天是國家的忌日,這也相當重要。
宋朝的國忌,是指由朝廷特定的本朝先帝、先後逝世紀念日。
國忌分為大忌和小忌兩種,最早是由趙匡胤追尊先祖而開始實行的。
除其父宣祖為大忌,其他追尊的先祖均為小忌。
後來,宋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逝世後,下詔以其六月二日忌日為大忌。自此以後,凡皇帝和皇后死後,皆由新皇帝將其忌辰立為大忌。
此外,國忌還分為雙忌和單忌,單忌是一天只有一位先帝或先後的忌辰,雙忌則同一天有兩個以上的先帝或先後的忌辰。
趙匡胤初次立國忌日時規定,凡逢其日,&ldo;禁樂,廢務,群臣詣佛寺燒香修齋&rdo;。
逢大忌,中書門下的官員全部參加紀念活動,逢小忌,輪派一名官員去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