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6頁

趙匡胤大發雷霆之後,讓趙承嗣再繼續在這件事上做計較,而是私下裡去調查那些剩餘的火藥。

外松內緊,看起來趙匡胤也知道這其中也不簡單,這四個人應就是替死鬼。

&ldo;想不到朕一直提防武將,想不到文臣也開始了不法事情,雖然他們不能奪取朕的江山,可也能動搖朕的國本,看起來朕不殺士大夫這一條值得深思。&rdo;

不殺士大夫,趙承嗣渾身一震。

趙匡胤怎麼跟自己說這些,不殺士大夫可是大宋的治國策略。

趙匡胤曾在石碑上刻下留給子孫的遺言,宋朝歷任皇帝在即位時,都必須拜讀這份遺訓。

不過,這份遺訓至為機密,除了特定宮中人士之外,甚至連宰相都不知道。

後來金朝打敗宋朝,佔領皇宮時,才發現這份檔案的存在。遺訓記載的內容有下列三點:

一是:&ldo;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rdo;

二是:&ldo;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rdo;。

三是:&ldo;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遺訓,從柴家子孫與南宋共存亡,以及在新舊黨爭當中失勢的官員並沒有被殺。

這不殺士大夫也許就是趙匡胤所說的策略,但這是機密,怎麼能夠跟外臣說呢!

也許趙匡胤知道自己失言了,不過話已經說出來了,也收不回去。

&ldo;怎麼純臣你對朕不殺士大夫的策略有什麼不滿嗎?&rdo;

趙匡胤看到趙承嗣的疑惑,以為他有什麼高論。

&ldo;臣不敢,不過……&rdo;

趙承嗣也沒有顧忌,既然你皇帝問了,我就說說,你石碑上面也說了不殺言事之人,即使我說的不合你心意,也不會被殺頭。

&ldo;官家不殺士大夫真的好嗎?&rdo;

要不是趙承嗣來自於後世,他絕對不會說這麼多,伴君如伴虎,說的不合皇帝心意的話,那真的就完蛋了。

對於趙匡胤立下的誓碑,趙承嗣也十分佩服,可是對於其中的條款趙承嗣不敢全部苟同。

尤其反感第二條,怪不得宋朝的文人只要不是謀反大罪,從來沒有聽說誰被殺了,被殺的嶽飛還是個武將。

&ldo;哦朕,真的想聽聽你有什麼高論,難道尊重讀書人不對嗎,用文臣治國不好嗎?&rdo;

趙匡胤是武將的身份奪得的江山,加上他也是經歷過五代戰亂的人,深知皇帝換得快的道理,所以他很害怕武將掌權,所以他十分對文人推崇,壓制武將。

這樣就造成了文人一家獨大,武將沒有地位,這也導致以後大宋沒有任何骨氣,面對外敵的入侵只有被動求和的份。

究其原因武將無論立了多大的功勞都不如文官動動嘴皮子,同樣級別的武將在文官的面前就立刻矮了一大截,所以後世有人說大宋不像個爺們。

&ldo;臣不是那個意思,尊重讀書人,尊重文臣,那是聖人之言,我知道您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我大宋再次出現武將專權的局面,更加是為了使大宋的江山千秋萬代,武將的權力是要限制的,以免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rdo;

趙承嗣說的這些話都說道趙承嗣的心坎中去了,趙匡胤也十分高興。

&ldo;既然你知道這些,那為什麼什麼還說朕這條不殺士大夫規定不對,哪裡不對了。&rdo;

趙匡胤認為這是他的得意之作沒有想到自己的臣子都不贊同,這還真讓他有點惱火。

本來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