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2頁

&ldo;那還不簡單,開科取士是好的,但是考的內容我們可以改一下嗎?比如我們可以把科舉分幾個科目考試,有考文采的,也考我們大宋的刑律等,最後將他們的成績匯總起來,決定是否錄用。&rdo;

既然要選拔真正的有能力的人才就不能只看他們的文采,文採好不一定其他的好。

這要看一下他們的綜合素質,也就是要全面的發展,這樣選出來的官員就不是窮酸的文人。

因為只會寫幾篇文章的人是一定不會中的,還有其他的要考察,這就是趙承嗣對科舉的大概想法。

後來大宋就是實行的他的科舉考試科目,不用說,選出來的人,都是人才,實用的人才。

中國的選官制度幾經波折,以前都是世家門閥掌握著整個國家從朝廷到地方的權力。

如果皇帝的命令這些世家大豪不滿意的話,那麼這個政令就很難推行下去的。

後來曹操的兒子曹丕篡漢稱帝,用九品中正制囊括了天下的英才,才是他的江山穩固。

這個時候計程車族的勢力還是很大的,其他途徑進來的官員根本就不能進而他們抗衡。

但是這個時候的官制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寒門子弟也有了很大的仕途晉升的方法。

也就是說他們能夠入仕了,這樣他們才有資格拿到當官的通行證,這一點無疑是進步的。

知道隋朝的時候開始有了開科舉取士這才進一步的為寒門子弟開啟了一扇大門。

唐朝的時候更加的規範,將科舉更是分為明經和進士兩科,這就給了那些寒門的讀書人以更大的空間。

在武則天代唐稱帝的一段時間裡,更是開創了武舉這一科目,為那些習武的人進入仕途提供了便利。

到了宋代科舉是更加的發展,這不還沒有舉行趙匡胤登基後的第一場科舉呢了吧。

但是趙承嗣還是比較推崇這個科舉的,他雖然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他也是覺得這是一個創舉。

首先隋唐創立的科舉制度,就是中國官員選拔的一個極大的頸部,是在中國官史上佔據一個很重要的地位的。

在它沒有出現之前兩漢的察舉制度和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度是比較先進的選官制度了。

但是科舉制度的出現就完爆這兩個制度了,為什麼?因為它相對來說是比較公平的。

後世的一些寒門大學生,透過高考走向大學,不正是這一公平的體現嗎?這一點趙承嗣見的是很多的。

從中國的發展上來講,科舉制度還是比較重要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科舉制度的出現、發展和演變,正是適應了中國當時的主義中央集權的。

當然了科舉制度也間接的促成了唐宋時期豐富燦爛的文化,想一想後世的那些什麼《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之類的不都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

但是趙承嗣是更多的知道,科舉制度還有個很大的弊端,從長遠來看這就十分的嚴重了。

這一制度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人才教育的全面發展,使大批知識分子醉心於科舉考試而弱化了對科學技術的研究。

這一點對華夏的後來影響是極大的,直到很多年後也是沒有能夠改變。

趙承嗣也十分想改變這種狀態,趙匡胤在今年的科舉做了一點改變,這其中就有自己的功勞。

想不到趙匡胤能夠聽自己的提議,做出來一些小小的改變。

如果自己有朝一日有能力,一定會大力改變現在的科舉,不過這對他來說很長遠。

剛才他說的是科舉的長期弊端,那自然是有短期弊端的作為朝廷選拔官吏的最主要的途徑,它主要是看考生的文采了。

這就有問題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