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1頁

所有舉子都是每年秋季參加鄉試,中鄉舉者冬末會集到京城,次年開春,由禮部主持國家級統一會試。

所謂&ldo;九經&rdo;,即唐朝定下的九部儒家經典,&ldo;五經&rdo;則是西漢時確定的五部儒家經典,&ldo;開元禮&rdo;是唐朝修纂的一部大型禮書,也可以看成是實用&ldo;禮學&rdo;的專科考試。

&ldo;三史&rdo;指《史記》、兩《漢書》和《三國志》,可以理解為史科的專科考試。

&ldo;三禮&rdo;指十三經當中的《周禮》、《儀禮》和《禮記》,可以看成是禮學理論的專科考試。&ldo;三傳&rdo;指《左傳》、《公羊傳》和《榖梁傳》,可以看成是經部史書的專門考試。

&ldo;明經&rdo;指全部經書的統考,可以看成是傳統經學訓詁類的考試,&ldo;明法&rdo;是法學考試,&ldo;明字&rdo;是字學考試。

也就是規定範圍,你們自己複習,我就考這些內容,至於能不能錄取看你們自己的水平了。

而進士和名經兩科,舉子們最看重的就這兩大科,兩大科中,又以進士科為最。在唐代有尤為收到重視。

中進士者日後仕途非常樂觀,往往能爬到宰輔的高位。

而明經高中的前途要坎坷得多,最終能做到高官的人寥若晨星。

其他各小科一看就知道,即使考中,也不過終生是個小業務官,很難掌握到權力,所以基本上都想考進士,那是升官發財的捷徑。

&ldo;制科&rdo;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小範圍考試,這種考試形態源於漢朝的射策,唐代已經非常普遍,到宋朝,逐漸形成了一些&ldo;常科&rdo;性質的制科,也就是經常重複考試的制科題目。

如宋太祖時設的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經學優深可為師法、詳閒吏理達於教化三科。

宋仁宗時設的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博通墳典明於教化、才識兼茂明於體用、詳明吏理可使從政、識洞韜略運籌帷幄、軍謀宏遠材任邊寄六科,都是從唐朝承襲來的。

制科考試的範圍雖然不大,應試者的資格卻放得很寬,不論是在任官員,還是山野小民,都可由宰相重臣舉薦參加考試。已經中過進士的人也可以參加制科考試。

北宋名臣富弼,原本是想參加進士科考試的,偏巧那年他老丈人晏殊當大主考,需要迴避,只得參加當年的制科考試。

再如蘇軾、蘇轍兄弟,嘉祐二年(1057)已經中了進士,還不甘心,又雙雙參加了嘉祐六年(1061)的制科考試,入第三等。

據宋人郎曄考證,蘇軾應的是&ldo;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rdo;,這和蘇軾後來的自嘲甚相吻合‐‐在經歷了多重磨難後,蘇軾不無感慨地嘆道:&ldo;當年應制科考試,成績甚優,於是飄飄然自以為真的可以&l;直言極諫&r;了。殊不知諫一回滅一回,如今滅到黃州涼快來了。&rdo;

宋朝科考的題量相當大,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答一張卷子就能獲取功名。

以進士考為例,需要&ldo;試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rdo;。

這其中以詩、賦、論三項為最重。所謂&ldo;帖&rdo;,全稱為&ldo;帖經&rdo;,即默寫經典中的段落

所謂&ldo;墨義&rdo;,即筆答經義,規定為十條。

默寫經書為什麼叫&ldo;帖&rdo;呢,因為這類考試是將經典原文的前、後句子裁去,只露出中間的某一兩句或某一兩行,讓舉子們把前、後補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