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買種痘師,劉承祖要調兵南下作戰,祁國屏就不讓軍隊出營。
直到朝廷陳兵蘭州封鎖關防,祁國屏才沒了鬥爭的底氣……一千五百個營兵,沒朝廷的支援,他哪裡養得起。
最後別無他法,祁國屏也和李天俞一樣,回家歇著去了。
如今營中管事的是西寧衛千戶馮瓤。
誰能讓西寧衛給糧,誰就是鎮海營的首領,在這件事上,馮瓤可以而祁國屏不行。
因此當大元帥閱操的訊息被傳令兵交替喊著通報全營,劉承宗才剛走進營門,就聽見營兵們山呼萬歲的聲音。
祁國屏想過鼓動營兵奪取西寧城,但不僅士兵不為所動,軍官也不願開戰。
營兵對元帥府和土司間的爭權奪利心知肚明,但大夥兒對此樂見其成,他們不僅反對祁國屏對西寧衛動兵,也反對劉承宗對祁國屏施以武力。
大家都聰明著呢,今天發糧、明天發餉、後天發棉襖被褥的日子,誰不喜歡。
哪怕劉承祖贏了,只要祁國屏還沒死,他們該有的軍糧就不會拖欠,甚至還會得到從來沒見過的餉銀。
馮瓤在營操時對劉承宗說:“都是老兵好兵,不比榆林兵差,只是被欠餉欠疲了,我們跟他們說啥都沒用,朝廷跟他們說啥也沒用,只能每月一石糧一兩銀,想怎麼練就怎麼練,想調到哪兒就調到哪兒。”
劉承宗笑笑,非常理解,這是朝廷軍隊的情緒轉變縮影,對他來說是十足的好現象。
事情對這些營兵來說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即吃誰的糧、拿誰的銀、聽誰的話。
軍隊和老百姓不一樣,軍隊受朝廷徵調,當兵吃糧是天經地義,而當朝廷做不到這份天經地義,軍隊仍會沿著慣性向前走,直到他們遇到另一個可能的選擇。
劉承宗就是另一個可能的選擇。
不過對於東邊的事,似乎還僅限於劉家父子知曉,馮瓤對此一無所知,倒是提到了在平涼府的高顯,正在大海撈針。
高顯原本留在平涼府是為了養傷,傷養好又留在那練了些民壯,後來就讓韓小王幫他派人在山西找婆姨,到現在也沒找著,前一段讓蘭州的王府給送了封信過來,本想往西走,又聽說朝廷把蘭州關防鎖了。
劉承宗撓撓腦袋,也對這事挺頭疼,讓馮瓤給高顯回封信,讓他就暫時在平涼待著,等拿下河口再說。
等劉承宗進了西寧城的衙門,見到父親,劉向禹並不像書信中那樣緊急,細細說了李天俞願意提供糧草的來龍去脈。
“他要把身家性命都押在我們這了。”劉老爺攏著鬍鬚輕笑:“十萬石糧,從黃河東南臨洮鞏昌運送過來,一兩五錢一石還不夠成本,會讓他得罪很多人。”
劉承宗想著這事,搖頭道:“大,我以為這不是得罪多少人的事,這個價不論從臨洮還是鞏昌,運入河湟谷地算上腳價,糧價不到每石一兩,沒人會做賠本買賣,根本輪不著他得罪。”
卻沒想到劉向禹沒有任何意外,言之鑿鑿道:“會,他把持西寧糧市多年,不論他怎麼把糧食運過來,在西寧我們用白銀一兩五錢買。”
劉向禹道:“如果糧商對價格不滿,可以用毛皮抵價,每石加羊皮一張,金銀不能加,十五萬兩定死,這不是在俱爾灣,金銀出去回不來。”
說著,劉向禹搖頭笑道:“糧食能運進來多少不重要,能運進來很重要;多少錢不重要,讓夾縫裡的李天俞離開河湟谷地最重要。”
“讓李天俞離開河湟?”
劉老爺點頭道:“李天俞不運糧,最先死的就是他;他不想死,就要先去嚇唬河口那邊的官軍,糧食想運進來,河口將官不放手可不行……將官放糧進來本身,比放多少糧進來更重要。”
劉承宗轉眼便已清楚父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