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少許,問道,“當前局勢下,東都的目標應該是南北戰爭,東都沒必要發動第三次東征,所以第三次東征的目的是什麼?是不是東都要借刀殺人,要藉助高句麗的力量消耗你,讓你和高句麗打個兩敗俱傷、玉石俱焚,以最小代價剷除你這個禍患?”
李風雲笑了,“你有話直說,無須試探。你所擔心的,無非就是第三次東征是個騙局,是個陷阱,是蓄意欺騙和麻痺大漠,實際上可能聲東擊西,東都名義上調集大軍遠征高句麗,實則暗中陳兵於長城,乘著大漠與西突厥激戰大金山之際,突然北上攻擊,越過陰山,直殺萬山海,打突厥人一個措手不及。”
“如此說來,某的擔心並不是無中生有。”楊善經神色凝重,兩眼緊緊盯著李風雲,試圖從其表情變化上窺探到“蛛絲馬跡”。
李風雲微笑點頭,“某如果說這不是騙局,不是陷阱,你肯定不信,既然如此,那你就有的放矢,未雨綢繆好了。”
這話聽在楊善經耳中,卻是語含雙關,讓其駭然心驚。東都好手段,計中計,局中局,不動聲色間就做了個真實的騙局,讓人防不勝防。
第三次東征肯定是真實可信的,因為李風雲沒必要騙他,而李風雲為了把留在長城內的十幾萬人馬安全撤至安州,為了能夠贏得東都源源不斷的物資支援,為了儘快在安東站住腳,也只有向東都低頭,為東都去遼東戰場上衝鋒陷陣,行險一搏。
現在高句麗奄奄一息了,就算東都居心叵測,要借刀殺人,高句麗這把刀也太鈍了,而從李風雲的角度來說,這也是一個機會,一個消滅高句麗壯大自己的機會,一旦大獲全勝,安東實力必定有個飛躍,所以將計就計,明知山有虎,也偏向虎山行。
然而,第三次東征也是個騙局。中土東征的目的事實上已經達到,高句麗慘遭戰爭重創,苟延殘喘,對中土的威脅已不復存在,所以不論從政治上還是軍事上,中土都沒必要發動第三次東征,但中土反其道而行之,大張旗鼓地進行第三次東征,決心把東征進行到底,誓死摧毀高句麗,這就不對了,這明顯就有問題,這肯定是個針對大漠的騙局。
第三次東征必然吸引大漠的注意力,一旦牙帳對南北形勢做出誤判,形成錯誤決策,掉進中土的陷阱,必然會遭到中土的致命一擊,在南北大戰中一敗塗地。
楊善經越想越是害怕,寒意層生。
現在回頭看看,東都的謀略確實非同凡響,安東的這個佈局太大,一環套一環,連環局,不但以匪夷所思的手段和速度,迅速攻佔了安東,搶佔了南北對峙中的優勢,還以此為陷阱,試圖欺騙和麻痺大漠,讓本已腹背受敵的大漠再一次上當受騙。而大漠一旦中計,集中力量於大金山方向,與西突厥大打出手,則磧南就空虛了,後背就必然暴露在中土面前,就無法阻擋中土的攻擊,如此中土就與西突厥形成了左右夾擊之勢,大漠必敗無疑。
楊善經沉思良久,再次問道,“赤峰之約,是否有效?”
“當然有效。”李風雲毫不猶豫地答覆道,“以我安東目前的兵力,加上長城內的有力支援,再加上裴世矩的親自坐鎮,足以保證安東的安全,即便某率安東主力遠征高句麗,安東也是大軍雲集,固若金湯,所以赤峰之約,某有信心。”
楊善經又問,“你何時率軍遠征?”
“某已下令參加遠征的軍隊迅速趕赴赤峰集結。”李風雲答道,“不出意外的話,本月底之前,某將率軍東進。”
楊善經沉吟少許,又問,“目前安東是你說了算,還是裴世矩主掌大局?你遠征之後,你留在安東的部下遵從誰的命令?”
李風雲笑了,戲謔道,“裴世矩已是風燭殘年,有何可怕?”
楊善經嚴肅說道,“某可以相信你,但絕不相信裴世矩。你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