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兩個蛋。甚至,坊間的一些雜七雜八的芝麻綠豆的小事,崇禎也聽得是津津有味。但是今天,崇禎一點聽故事的心思都沒有。
高起潛的戰敗,他已經知道。這樣的大事,就算高起潛試圖隱瞞,東廠和錦衣衛,也會在第一時間裡,將情況報告上來。東廠和錦衣衛的報告,都顯示遼東軍團遭受慘重了的損失。有兩個縣城被韃子攻破,裡面死亡的軍民,可能有幾萬人。遼東軍團自己的損失,也在萬人以上。
兵部遞交的奏章認為,遼東軍團的失敗,完全是由於被動的防禦造成的。遼東軍團的六萬人,分成了多處,駐防在不同的城鎮裡面,疏忽了對韃子的監視,結果遭受到了韃子的突然襲擊,其他各部援救不及,最終早就了這樣的嚴重後果。兵部的奏章,沒有提到高起潛的責任,但是,明眼人都知道,這件事高起潛要負主要的責任。
很顯然,高起潛太大意了。他以為韃子的主要兵力,是在京師的南面,他在京師的東面,應該沒有什麼危險。但是,皇太極偏偏悄悄的調兵北上,一舉襲擊了他。猝不及防的高起潛,想要挽救,卻已經來不及了。等遼東軍團的主力騎兵趕到香河、寶坻一帶的時候,奴酋阿巴泰已經率軍離開了。
但是,高起潛送來的奏章,卻不是這樣描述的。高起潛在奏章裡面說,自己是在主動和韃子戰鬥的時候遭受損失的,而不是被動的捱打。而且,遼東軍團目前還在戰鬥中斬首幾百級,根本不能算是敗仗。目前,戰果正在進一步的統計當中。一旦統計完畢,韃子的首級,就會送到京師來。
這讓崇禎非常的惱火。他感覺,自己是被高起潛公開的欺騙了。明明是被打得一敗塗地,居然說有什麼戰果,還說有韃子的首級,簡直是荒謬。東廠和錦衣衛暗中報告,說是有人從虎賁軍那裡購買韃子的首級,用來冒充戰功。其中,就有他高起潛的名字。
東廠提督太監張彝憲,和高起潛的關係,一向都不怎麼樣,既然抓到了高起潛的痛腳,當然是要大做特做文章了。這讓崇禎對高起潛越發的不滿。他一度要裁撤了高起潛,可是最後還是忍住了。
撤掉一個太監,就跟捏死一隻螞蟻一樣的簡單。問題是,裁撤了高起潛以後,誰能接替高起潛呢?遍觀朝中的大臣,崇禎還真是想不出一個人來。對吳阿衡,崇禎覺得他的能力,還算可以。但是,出於對文官的不信任,崇禎始終覺得,還是要放一個監軍比較安全。哪怕這個監軍的能力,不如吳阿衡,也要比吳阿衡值得信任。
如果撤掉了高起潛?派誰監軍?王承恩?不行,這個大伴,一定要留在自己的身邊。王德化?還不如高起潛呢曹化淳,他目前提督京師三大營。張彝憲?他目前掌管東廠。王坤?提督宣府大同山西三鎮。好像,他身邊的太監裡面,沒有一個人騰得出手來。
要是早知道這樣,就早點放楊嗣昌出去好了。或許,讓楊嗣昌早點督師,也不會釀造這樣的慘敗。對於楊嗣昌的能力,崇禎是深信不疑的。他已經耳提面命的叮囑高起潛,一定要聽楊嗣昌的話,否則,就會找他的麻煩。崇禎一直堅持,楊嗣昌可以給自己帶來好運。令人遺憾的是,楊嗣昌出現得太晚了,導致了再一次的慘敗。
本來韃子已經被虎賁軍打傷了,實力受到了較大的削弱,正是創造戰功的好時機。要是在這個時候,各路明軍主動出擊的話,未必就不能殺死一個韃子。偏偏高起潛沒有抓住,王坤沒有抓住,洪承疇也沒有抓到,愣是讓皇太極重組了軍隊,好像又恢復了原來咄咄逼人的態勢。相對於虎賁軍的戰鬥力而言,朝廷官軍的確是太難看了。
然而,崇禎必須掩蓋戰敗的訊息。這也是他為什麼不能立刻撤掉高起潛的主要原因。他甚至要隱晦的表示,要等到高起潛那裡,將韃子的人頭交上來,才能評定功過。因為,民眾一旦得知,虎賁軍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