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9部分

ix系列主機資料備份的主要儲存裝置。

磁帶作為儲存裝置存活了一段很長的時間,並且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格式,例如qic、dlt、slr等。

1953年的時候,ibm701計算機用了一種新的儲存器——磁鼓,利用鋁鼓筒表面塗覆的磁性材料來儲存資料。由於鼓筒旋轉速度很高,因此存取速度快,它是作為記憶體儲器使用的

磁鼓的出現,給磁碟打下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在磁碟出現以前,還有一種過渡的儲存裝置,那便是磁芯。這是由美國物理學家王安1950年提出的利用磁性材料製造儲存器的思想。然後福雷斯特則將這一思想變成了現實。磁芯儲存從20世紀50年代、60年代,直至70年代初。一直是計算機主存的標準方式。

七十年代初期。軟盤作為便捷的儲存裝置也出現在大家的眼中,這其實是ibm儲存裝置部門研發新的磁帶裝置無果之後的產物,由於其便捷性,後來軟盤和軟碟機。成為了微型電腦的標準配置,直到現在。軟盤也還在廣泛使用。

實際上,早在1956年,世界第一臺機械硬碟儲存器就已經由ibm公司發明。其型號為ibm350ramac。這套系統的總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個直徑為24英寸的磁碟,其體積有兩個冰箱的大小,真是一個龐然大物。

沒錯,又是ibm,這個公司的確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公司,給計算機的發展帶來極為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如果沒有ibm。計算機要想達到今天這個水平,可能還要一段很長的時間。

相對於當時已經比較流行的磁帶、磁鼓和磁芯技術,這個龐大的硬碟簡直就像是一個玩具,一個笨重的原始恐龍,但是其所使用的技術,卻又是一個飛躍。

在計算機的歷史上,所有裝置都基本遵循一個由大到小的原則,首先是科學家們將裝置的原型給做出來,證明其可行性,然後再針對這個原型不斷地進行最佳化,微型化,最終進入實用階段。

機械硬碟的結構大致是由磁碟和磁頭組成的,磁碟不斷地旋轉,磁頭不動的話,就能夠在盤面上畫出一個肉眼看不見的磁軌,磁碟上的資訊便是沿著這樣的軌道存放的,而磁頭讀取上面的技術,便是磁阻和巨磁阻技術,其靈敏度的提升,直接引起了機械硬碟儲存容量的提升。

林鴻要想實現儲存裝置,自然是無法在大腦裡面製造出一個告訴旋轉的磁碟結構的,也無法制造出超級靈敏可以隨時進行定址的磁頭。…;

不過,這也沒關係,除了機械硬碟,還有一種硬碟,即固態硬碟。這是一種由控制單元和儲存單元組成的硬碟,簡單的說就是用固態電子儲存晶片陣列而製成的硬碟。這種硬碟,實際上在八十年代末就已經出現,不過由於各種原因,至今還停留在實驗室中,並沒有得到普及和商業化。

固態硬碟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採用flash晶片作為儲存介質,不需要電源也能儲存資料。另外一種,則是基於dram;必須專用的電源保護資料安全。這兩種技術,說白了,就是之前的rom儲存技術和記憶體技術的進一步升級,將其容量擴大而已。

固態硬碟的特點,就是存取速度快,其速度可以和記憶體相媲美,其速度便可想而知。美中不足的是,其製造成本也非常的高,比機械硬碟要高多了,其商業化程序非常緩慢。

林鴻對這些新技術非常關注,他的興趣之一,就是了解和研究這些還停留在實驗室當中的高階技術。因為,這些技術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按照電子行業的發展速度,這些東西,在未來的五至十年之內,都很有可能會變為現實。

林鴻在自己的“天眼”裡面製造不出機械硬碟,卻是可以製造出固態硬碟,其製造過程,實際上和製造其他硬體結構相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