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站在他那座佈滿書籍和筆記本的書房中,透過落地窗望向外面被月光灑滿的城市。每一盞街燈都如同他心中無數的計謀,靜靜地閃爍著。他的計劃已經進入了最後階段,每一步都被他巧妙地計算過,幾乎沒有任何破綻。但他並不知道,在他這場精心設計的“新世界”構建背後,正悄悄地迎接著一場他未曾預料的挑戰。
陸辰與安琪已經意識到,單純的追蹤和分析月的行動模式已經無法有效逼近他。月的智商與計劃性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象,他在每次殺戮之前都能準確判斷警方的動向,甚至反向操控輿論和社會心理,製造出無數偽裝的迷霧。每一次他們以為抓住了線索時,月總能毫不費力地逃脫,彷彿他早已預料到一切。
為了徹底揭開月的身份,安琪與陸辰決定改變策略。他們將設計一個誘餌,故意暴露出一些看似有價值的線索,以此來引誘月走進他們精心佈置的陷阱中。與此同時,他們還藉助l的推理技巧,從心理層面摸索月的心理防線,希望能在月的邏輯和自負中找到破綻。
第一步:誘餌的準備
安琪和陸辰商議的計劃非常簡單,但執行起來卻充滿了挑戰。他們知道,月已經習慣了控制一切,任何過於直接的行動都可能被他察覺。因此,他們必須設定一個看似無意的陷阱,讓月以為自己是完全主導局面的人,直到最後一刻,才發現自己已經陷入了圈套。
安琪負責準備誘餌——一封看似來自警方內部的密信,內容是關於一位“內鬼”的調查。信中提到,警方內部有一名臥底正協助月進行行動,所有的死者名單、警察的追蹤活動都會在這名臥底的幫助下提前洩露。而為了繼續保持對死亡筆記的控制,月必須要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內,對臥底進行“清除”。
陸辰則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了進一步分析,確認月的心理特徵。月的“神性”讓他深信只有他才是這個世界的“正義”,任何與他目標不一致的人都應當被消除。因此,陸辰推測,一旦月意識到有一個背叛者存在,他必定會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
這封信寄送給了一個假的郵箱地址,但資訊卻被刻意洩漏給了月的“知情人”。安琪透過調查得知,月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曾經與幾位高層人物進行過交流,這些人物中有幾個恰好在調查的範圍內。
第二步:月的反應
安琪和陸辰靜靜地等待著月的反應。兩人並沒有急於向外界釋出這封信的任何資訊,而是把它封存了起來。他們知道,月若想要消除臥底,必定會選擇最隱秘、最直接的方式進行操作。
幾天後,月的反應果然如他們所料。他似乎沒有立即採取行動,而是保持沉默,仔細觀察著事態的發展。他沒有急於尋找臥底,而是冷靜地分析著周圍的環境,等待時機。這一行為讓安琪和陸辰感到一絲寒意——月顯然是個極其謹慎且冷靜的人,他總能在不動聲色中掌控局面。
但是,正是這種冷靜,恰恰成了他行動的致命弱點。安琪回憶起他們在與月博弈的過程中的細節,他總是過度相信自己的推理,認為自己不可能被任何人擺佈。他的自負讓他忽視了身邊的所有潛在威脅,尤其是那些他認為自己可以輕鬆操控的因素。
這時,陸辰突然想到了一個突破口——“月已經開始出現疏忽了。”月對自己的計劃過於自信,甚至沒有留意到,正是他未曾察覺的微小細節,正在暴露出他的真實位置。
第三步:對策的升級
正當月準備開始行動時,安琪和陸辰決定升級計劃,進一步擴大陷阱的範圍。他們開始對外界進行資訊操控,讓月誤以為警方已經透過線索追蹤到他的一部分行蹤。與此同時,l的分析則逐漸揭開了月行為的規律。他們發現月實際上依賴於一種非常固定的模式來實施殺戮——他每次都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