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知道,天體在執行著,自轉和公轉,……而在微觀下,分子,原子,又在永不停息的做著熱運動,電子圍繞著原子核在無時無刻的運轉著,
有人可能說不對勁,因為電子的運轉和星球不一樣,它是沒有固定軌道的,它是一個“電子雲”的模型,……就是說,它在原子內部的位置是不固定的,下一秒可能出現在任何一個地方,是一個“機率雲”的形式,根據海森堡測不準理論,你無法同時測定出一個電子的動量和位置,
但是有一點大家知道,電子的速度,可是接近光速的……所以在一秒鐘內,它可以出現在原子內部的任何位置,……而星球的運轉,則是非常的緩慢的,就像月亮繞地球轉一圈得一天,我們的地球,繞太陽一週得需要一年的時間,而太陽的公轉週期,則要兩億多年才能回到大致原來的位置,如果要是像銀河系那樣大的天體,那麼它運轉一週所需的時間,那漫長的歲月,不是人類的文明所能記載的了的……
而且,現在科學家也已經發現了,天體執行的軌道,也不是絕對固定不變的,它每公轉一次之後,下一次公轉的軌道都會和上一次的軌道有所不同,會發生一個很微小的變化,只不過,和天體執行的漫長的歲月相比起來,這點小偏差,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想一想,如果把星球公轉的速度,提高到和電子一樣的,接近光速呢?……那樣,它運轉所積累起來的每一個週期所產生的公轉偏差,就會被無限的放大,……那樣,我們肉眼可以看到它的星球軌道,就不是那麼有跡可尋的規則橢圓形了,也會像電子雲一樣,變的在一秒鐘的時間內,可能看似毫無規律的隨機出現在天體中任意的一個位置了……
有這麼個詞,叫作“時空”……時間和空間,其實是有相互的聯絡的,
……
所以說麼,微觀和宏觀上的道理,其實是一樣的……佛家有句話,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
大家都聽說過一個詞,“電磁場”……有電的地方就有磁,而電流方向和磁感應線的方向永遠是相互垂直的,當你把一段導線盤成一個線圈,將你的右手手指沿著電流的方向握去,那麼你的大姆指所指的方向,就是它所產生的磁場方向的北極了……這就是安培定則,也叫右手螺旋定則,
……
上學的時候,風小葉就產生了一個想法,……說,地球的磁場是怎麼來的?
當然了,世界上也有很多東西天生的就帶有磁場,就像磁鐵一樣,但是地球肯定不是一塊磁鐵了……
其實現在對永磁體內部的研究,在微觀下,是因為它裡面所有原子中電子旋轉的方向,相對於其它物體內部的電子運動更有規律,所以單個電子運轉所產生的微小環狀電流所產生的磁場,在宏觀上彙集到一起,就成為一塊磁鐵了……
然後風小葉就找了老師,說道,
……
“老師,你看啊……月亮不是自西向動的圍繞地球轉麼?”(葉)
“嗯,”(點頭)
“……如果把月亮的運轉軌道看成是電子,把地球看成是原子核的話,那麼它旋轉產生的環形的電流,按照右手螺旋定規,它所產生的磁場,和地球的北極……”(葉)
“瞎說什麼!”
風小葉的話還沒等說完,就讓老師給打斷了……
……
叫說地磁場到底是怎麼產生的,現代科學上也沒有個定論……
……
(最近一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