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6部分

,咱們把條件放低點兒,也學藍姑娘招婿行不?

蕭氏看著黛玉全身冒著幽怨的小黑氣兒,竟也覺著哭笑不得,原想看著是否嫉妒,哪知道竟惹出一番憐卿薄命來。抬頭就發現弄月對著她擠眉弄眼做口型呢:我說皇太|祖母您就別試了,黛玉丫頭的心思跟您擔心的那些彎彎繞繞根本不在一個調上!

蕭氏無奈,心裡一聲長嘆。

她託付給未來太子妃的幾樁婚,沒一樁容易的。藍宜茜自不必說,鎮國公家的姑娘,門第太高,高到除了嫁入皇家根本沒得“高嫁”,就算是招婿也不易尋人;穆芳楹曾託東平王向皇帝請婚,就憑這點,若太子妃不將她的婚事安頓得妥當些,非得被人戳脊梁骨不可;而黎櫻,算是最簡單的一個,可有個極護短的祖母,也必須得好好安排。

並非她這個曾太婆婆有意為難或者說刁難,而是弄月年底就要嫁,後宮宮權將再次陷入真空。太子妃必須儘早立得起,扛得住,方才不至於鬧出亂子。這小姑娘年紀太小,曾太婆婆不得不親自出手“打磨”一番,以免她被壓彎了身子,或長歪了稜角。

弄月清楚地瞧見,蕭氏微微緩閉上眼睛,良久才睜開,失望之意,幾不掩飾。

——這份失望,並不是對著黛玉的。

弄月悄悄勾了勾黛玉的手指,黛玉幽怨著也沒忘謹慎,悄悄瞥了一眼太皇太后,也蹙起了眉。看出是有些失望了,但不應是對她。黛玉捫心自問,賽巧宴前後,她所做並無什麼不妥。

所以,是對著……何太后的。

七夕宮宴,是對黛玉的磨練,又何嘗不是對何太后的。

何氏為宮女出身,論眼界,並不比皇貴太妃高遠到哪裡去;只是勝在溫和淡泊、與世無爭,且極有自知之明。

黛玉與弄月皆沒有做錯什麼,可何氏卻犯了個不小的忌諱——雖然,黛玉與弄月皆認為,這並不是出自何太后的本心。

倒不是說延遲搜宮之事。而是,在宮宴快結束時,“救”了藍宜茜的那個侍衛統領,單名為致,而姓氏,恰好便為“何”。

何致,算是何太后的本家,也將就算是雲朔的外甥。

只能說是“將就”,因為並無絲毫的血緣關係。

何氏是宮女,是民間選出的良家子。選宮女與選秀不同,宮女沒什麼出頭的機會,又活得戰戰兢兢,常常是骨肉分離一輩子,是以許多民家皆不願送寶貝女兒入宮。但宮女是分派到各地的定數,地方父母官受壓必須得湊足人數,官民都覺得是個苦差事,便想出了一些歪法子,如有能力的民家,會抱養一些困苦人家的女孩,或是收些孤女,養到了年紀,代自家親生女兒入宮伺候人,既不用骨肉分離,又湊足了人數,如何不好?

何家是有些積財的農耕之家,何太后便是個被抱養了然後送入宮湊數的女孩兒,原是個孤女,連自己究竟姓甚名誰都不曉得,跟別說尋什麼親生父母。

按本朝慣例,太后孃家該與國舅享同等待遇,不說蔭封,至少該賞個爵位,可雲朔登基之後,太上皇硬是以“何氏無親族”為由,堅決不給絲毫的封賞。

當然,皇帝基本不認識所謂“外家”,除了覺得面子受損之外,並沒什麼傷心愧疚之意。

在兩代帝王私心的私心、憋屈的憋屈之下,可憐何家奉召入京卻無辜被訓誡一通“安分守己”,白白養出個太后閨女,看她生了個皇帝外孫,卻一點好處沒撈著;而且還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除了正經名分的爵位之外,帝王外家該享的實惠,全給太上皇流水般的送去了周家,送給了皇貴太妃。

前幾年明爭暗鬥太多,何家看得驚怕,根本不敢求什麼,可又害怕被牽累,只得將長子何致送入宮當侍衛,算是能稍稍打探些訊息;就這還不知道求了多少人、賣了多少笑臉,還被人笑話:太后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