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639年清軍攻入山東打下濟南府的時候,更是將德王府抄了個底朝天,若不是老德王見勢不妙安排了部分家眷出逃,恐怕整個德王一系的血脈都葬送在那場戰爭中了。 之後的十多年裡,德王府一直都處於十分艱難的狀況中。一方面朝廷無法再繼續向王府發放俸祿,另一方面德王府名下的田產也幾乎成了荒地,收成相當微薄。德王府時常需要透過變賣所剩無幾的家產,才能勉強維持生計。 雖有王府之名,但生活水平跟皇族這個身份其實已經沒什麼關係了,甚至還遠遠比不上同時期登萊地區計程車紳豪強。到朱子安離開濟南投靠海漢的時候,王府更是隻剩下了一個空架子。 但凡能勉強過得下去,德王府大概也不至於要放棄身為皇族後裔的尊嚴,選擇與海漢合作。德王府這邊當然也明白,海漢看中的並非王府子弟的才華,而是德王府這塊搖搖欲墜的招牌,以及招牌背後所隱藏的政治價值。 德王一系雖然變成了破落貴族,甚至已不在明廷的關注名單裡,但有了海漢助力之後,很快便得到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按照陳一鑫的指示,首先由北方大區出錢對年久失修的王府進行了部分重建,讓德王府重現昔日榮光。 與此同時,德王府得到了絕大部分海漢商品在山東及華北地區的經營權, 大量商貨透過陸路和黃河航運輸送至濟南府, 經由德王府之手再銷往周邊各地。 這中間所產生的收益,可要比德王府過去依靠的那幾千畝田地高多了,而且全是現金流,不需像農產品那樣等待漫長的種植期和收穫期才能見到收益。 而在此期間, 德王府也並未隱瞞與海漢官方的“友好關係”, 甚至按照陳一鑫的指示,主動公開了王府子弟前往海漢求學趕考的安排。雖然輿論對此的評價褒貶不一, 但明眼人都能意識到, 此時的德王府跟明廷已經不是一條心了。 有錢有勢有靠山,德王府重新崛起的速度快得驚人, 短短數月便重新成為了令人仰慕的王公貴族。而山東地區的官商士紳, 似乎也突然記起了與德王府的傳統友誼,一時間王府門庭若市,熱鬧非凡。 在明廷式微, 海漢崛起的這個時代,如何才能站在正確的位置上,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艱難的考驗。而德王府的立場似乎成為了一種新的表率,向所有人展示了前朝的既得利益者如何平穩過渡到新朝。 這當然不是人人都學得來的本事,但這讓那些欲入其門而不得人找到了效仿和巴結的物件,畢竟跟德王府打交道比較簡單, 搞好關係之後, 就更容易打通海漢那邊的渠道。 當然了,如果僅僅只是這樣的程度,京城那邊即便是得到訊息,也多半隻是睜隻眼閉隻眼, 不會過問德王府的事。畢竟明廷在這時候已經向海漢俯首稱臣,全國上下急著跳槽去巴結新主的人數不勝數, 多一個少一個德王府也無礙大局。 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江南和遼東同時傳出了訊息, 有德王府子弟參加海漢組織的科舉考試,並且都取得了十分亮眼的成績, 距離入仕海漢僅有一步之遙。 德王府跟海漢合作做買賣撈錢, 那倒也罷了,畢竟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況且明廷早就停止了德王府的俸祿,人家要設法謀生也是情理之中。明廷對德王府的放任, 多少還帶有一點愧疚。 但德王子弟去參加海漢辦的科舉,還要在海漢當官, 這就已經超出明廷的容忍限度了。 明廷當然無法就此向海漢提出抗議, 那樣做除了自取其辱,得不到其他任何結果。所以只能把制裁的方向對準了德王府,既然有人想去為滅了本國的對頭當差,那就只能先將其削為平民,這樣至少還能保全皇族的一點顏面。 當然了,明廷更深層的目的,或許便是要提前掐斷海漢對德王一系的利用前景。否則海漢再在山東扶持一個完全由其掌控的傀儡政權, 挾天子以令諸侯, 那京城裡的正統皇族可就成了真正會被罷黜的物件了。 有人給德王府送來訊息,明廷內部對此尚存爭議, 所以目前這個處理方案還在討論階段。德王府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