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旱結束了商代的統治。周厲王末年連續6年大旱,延至周幽王仍大旱不止,致使周代消亡。《竹書紀年》載:“曉山崩,三川涸。”

往後,諸代記載越加翔實。鄧拓編著的《中國救荒史》中說:“我國曆史上水、旱、蝗、雹、風、疫、地震、霜、雪等災害,自公元前1766年(商湯十八年)至紀元後1937年止,計3703年間,共達5258次,平均約每6個月便有災荒一次。”其中,水災1058次,平均約每3年5個月便有一次。尤為嚴重的是旱災,這3703年中,共產生1074次旱災,平均約每3年4個月便有一次。這些乾旱大部分發生在中國北方地區。

最嚴重的是連續數年的乾旱。明朝崇禎五年至十五年(公元1632—1642年)間,黃河流域發生了連續11年的大旱,這是近500年來連旱時間最長、受災範圍最廣的一次極為嚴重的旱災。乾旱初期,黃河流域僅少數地區有莊稼受害和人畜饑饉的現象。後來旱區向南擴充套件到蘇、皖等省,個別地區有人相食的現象。到了1640年和1641年,年降水不足300毫米,每年五月至九月旱情加重,禾苗盡枯,莊稼絕收。山西汾水、漳河均枯竭。河北九河俱幹,白洋淀涸。這種澱竭、河涸現象遍及各地,人吃人現象嚴重發生了。1640年,晉、陝、冀、魯、豫嚴重乾旱還伴隨著蝗蟲災害和嚴重的疫災,使災情更趨嚴重。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獸皮蟲蠅皆食盡,人多飢死,餓殍載道,地大荒”。甘肅大片旱區人相食。陝西“絕糶米市,木皮石麵食盡,父子夫婦相剖啖,十亡*”。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每石米價銀1兩,崇禎十三年以後,每石米漲到銀3兩至5兩,加上沉重的賦役,民不聊生,迫使農民揭竿而起,起義不斷,導致明朝崩潰。

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大旱發生在清光緒二年至四年(公元1876—1878年)。1877年,“河南全省大旱,夏秋全無收,赤地千里,大飢,人相食”。許多人被迫逃往他鄉度命。家境富裕者不願離開故土,結果,“家有香油數斤,米粟石餘而死者,乃缺水也”。山西全省各地連續無雨月數,短者50—60天,長者達3個月以上。境內“無處不旱”,“河東兩熟之地,災者八十餘區,飢口入冊者不下四五百萬”(王錫倫《丁丑奇荒記》)。是年八月一日,山西巡撫曾國荃奏摺曰:晉省報災州已有57處,饑民200餘萬。據十二月十日奏報統計,全省被旱10分(顆粒無收)者16個州縣;被旱9分者13個縣;被旱8分者30個縣;被旱7分至5分以下者還有9個縣(《山西通志》86卷)。河北受災68個州縣,其中嚴重受災的有邯鄲、邢臺、滄州、衡水、石家莊、保定等地區,這些地區的許多地方誌中都有“終年無雨”、“大旱三年,流離載道”的記載。據史料記載,光緒二年至四年的大旱中,僅晉、豫、冀、魯四省因旱災飢餓致死者達1300萬人。這是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場連旱。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救中國”非玄奇之語(2)

2

中國水旱災害較多的根本原因是:青藏高原季風對季風活動的影響。它引起的氣流場,加強了高原東側的夏季降雨條件,其活動範圍擴充套件到中國國土的一半以上。由於季風氣候的變異性,導致中國年降雨量以及各地區季節性雨量產生重大差異,這種重大差異的頻繁出現就引發了水旱災害。

根據氣象學家的多年觀測,中國各地的氣候型別可分為6種型別:(1)華北、東北緯度最高,夏季風雨帶姍姍來遲,匆匆而去,屬夏雨型;(2)長江中下游為梅雨型,春雨梅雨為主要雨季;(3)華南為春夏雙雨季型;(4)西南夏秋雨型;(5)西北乾旱型,全年少雨;(6)川黔全年陰雨型,四季皆多雨。比起年降水差異,月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