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殖民統治,與其急切的設省,還不如慢慢的同化。
“在未來的十五年內,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徹底廢除三國的文字,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文字……就是文化的根本!”
不過提到要滅亡三國的文字時,朱宜鋒忍不住一笑,這種笑既是自豪,同樣也是自嘲,自豪的是,三國的主流文字,並不是他們本國有文字,而是漢字。像朝鮮所謂的“訓民正音”就被朝鮮士子自己給禁了,自其發明的四百年來朝鮮士大夫們一直尊崇漢字,普遍牴觸這套所謂的“朝鮮文字”甚至對其極為反感。而在越南,越南人在漢字的基礎發明了“喃字”,儘管越南歷史上的西山朝曾將其定為“官方文字”,可是越南計程車子仍然學習“儒字”也就是漢字,他們同樣牴觸“喃字”,至於日本,也和朝鮮、越南一樣,漢字流行於上層人士之中,三國士子可以不會“訓民正音”、“漢假文”、“喃字”,但若是不會漢語,不僅寸步難行,甚至無法看懂本國的書籍他們的書籍更完全使用漢字印刷。
對於三國民眾這種發自骨子裡的“以漢字為尊、摒棄本國文字”的思想認識,朱宜鋒自然覺得自豪,而想到另一個時空中,三國紛紛摒棄漢字的舉動,同樣讓他感覺有些尷尬。文化的輸出是以國力作為後盾的,沒有國力作為後盾,即便是千年的學生,最後不僅會摒棄曾經所學,甚至還會反噬中國。日本、越南都是明證,至於朝鮮……嗯,他們不過只是在嘴上試圖把中國的一切都拿到他們的身上,不過這似乎也沒什麼不對因為朝鮮在歷史上確實是中國的!
在另一個世界,他們曾經“背華自立”,而在這個世界,他們必須成為中國的行省,至於將來那些高麗棒子再想說什麼“這個是他們的,那個是他們的”,由他們說去吧,反正“朝鮮是中國的”!
不過話說回來,到時候,還有朝鮮人嗎?
世間既無朝鮮,自然也就沒有朝鮮人了!
陛下的輕笑,落在曾國藩的眼中,儘管他有些不明所以,但是他仍然能感受到陛下今天的心情似乎不錯,這也難怪,畢竟,現在的戰局順利,勝利可以說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嗯,文化上的認同,這個很重要,內政部可以同教育部協調一下,教育部不是制定了十年培養500萬教員的計劃嗎?嗯,朕以為這可以適當的對三國偏向一些,按人口來計算的話,他們應該分配60萬教員,朕以為,不用等十年,要儘量快的在三國建立帝國教育體系,只有透過教育,才能讓他們心甘情願的身為帝國臣民……”
“十年培養五百萬教員”這是教育部在五年前制定的計劃,其計劃的核心就是要在中國建立完整的現代教育體系,而教員則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對於教育的作用朱宜鋒自然是再清楚不過。
就像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不過只是二十多年的“皇民化教育”,就讓上百萬臺灣的年青人在日本投降的那天時,與日本人一樣的痛心,一樣的為“戰敗”而倍覺失望。
相比於日本在臺灣以及朝鮮的“皇民化教育”,現在中國至少有一百的時間在三地推行“臣民化教育”,可以用幾代人的時間,讓他們徹底融入中國,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陛下聖明!”
有些習慣即便是直到現在都無法改變,就像曾國藩一樣,當他贊同陛下的意見時,從來都只是這麼一句話,而有時候,這樣一句話,也就足夠了。隨後曾國藩又提到了姓氏的問題。
“……無論是日本或者越南,很多平民都沒有姓氏,尤其日本,除了士族,普通平民根本就沒有姓氏,有名無姓,這是因為日本法令不准許平民擁有姓氏,但是這顯然不利於教育的推廣,亦不利於理藩,所以臣以為,為將來徵兵、徵稅、製作戶籍等的需要,應容許平民擁有姓氏,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