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那天可是發過誓的。就算不考慮這些,單就自身的生存問題,也得好好思量一下!
首先大方向是不用考慮了,肯定是考科舉。
而想要考科舉,就必須弄清楚科舉的規則。
結合自己這些天看的書還有套出的話來看,這個世界的大雍王朝在社會形態上和地球古代的宋朝非常相似,重文輕武,帝王與士大夫垂拱而治,文學的發展到了一個鼎盛的時期。
“百無一用是書生”,說的只不過是那些科舉失敗的讀書人罷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說的才是讀書人的常態。
透過了解,張軒發現。在這個世界,科舉的制度由隋太宗楊廣首創,大雍王朝乾氏繼承,經過一千三百多年的發展,已經趨於成熟,與前世明、清兩朝非常相似,但與明清不同的是,這個世界的功名沒有那麼氾濫,也沒有什麼八股文。有功名的人,其地位也是尊貴非常的。
第四章 此方世界
科舉的第一步是童生試,也叫小考、小試。
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
而一個剛從私塾蒙學出來的讀書人,想要參加童生試,就必須要有人擔保,以證明你確實文采出眾,有參加科舉的資格。
而這個擔保人也是有講究的,必須是有秀才功名以上的人才行。
當初原主張軒參加縣試之前就請了本縣的一個名叫孫思邈的秀才來做保人,為此,張家還隨禮了二十兩紋銀。
二十兩紋銀!這可不是個小數目,相當於現在的一萬六千塊錢,不是誰都能付得起的!還好前身當時家境不錯。
而這擔保的隨禮也成了那些擁有秀才功名的讀書人的一項收入來源,幾乎成了定例。
不過,一次擔保,終身可用,倒不用每次考試前都要找人擔保,屬於一次性消費!
縣試和府試都是由各縣、府的主官主持,一年一次。院試則由各州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正三品,乃是翰林院委派,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三年才舉行一次,和鄉試錯開,在七月舉行。
縣試、府試合格後,官府會發放相應的證明文書,就和現在的畢業證差不多,憑著證明文書,學子才能參加三年舉行一次的院試。
縣試、府試、院試,三試的第一名統稱為案首,而如果連續三試都是案首的話,就是連中三元,也稱“小三元”。
院試合格者為生員,也稱秀才或者茂才,同樣會發放身份銘牌。然後分別分往州、府、縣學學習。
生員分三等,有廩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給膳食的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科稱增生;於廩生、增生外再增名額,附於諸生之末,稱為附學生員,科稱附生。
考取生員,是功名的起點。
而秀才也稱科舉生員,有了參加鄉試成為舉人的資格。當然,如果你有大背景或者貴人提攜,可以以生員的身份直接進入國子監,成為貢生,跳過鄉試,直接參加會試。
大雍王朝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
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凡本州科舉生員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干人。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
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一州行政主官,正三品)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會試是由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