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漢室騎兵數量不足,所以匈奴人就算是一時受挫,也能很快撤離。這也是後來北宋所遭遇的尷尬,北宋那會兒,實際上對外戰爭是勝多敗少,但是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北宋缺馬,對上騎兵,根本就是半點辦法都沒有,人家根本不跟你耗,打不過就撤,損失很小,但是但凡北宋那邊敗一場,那就是極大的損失,搞到最後,打仗不如歲幣划算,所以,大家乾脆也懶得在武備上花功夫,老老實實花錢買平安就行。
但是北宋的風氣跟漢室可是大不一樣,北宋那會兒一味重文抑武,誰還想著什麼軍功,但是漢承秦制,對於下層來說,軍功幾乎是唯一的進身之階,即便是普通的民夫,若是打了勝仗,立上一點功勞,身上爵位升個兩三級,起碼就能省掉家裡的徭役。
若是覺得勝利的可能性比較大,那麼即便是普通百姓也是不介意混個軍功的,橫豎民夫本來也不會是匈奴人攻擊的主要目標,對於朝堂上這些將領來說,他們所需要冒的風險就更少了,畢竟,一個將領,標配就有相當數量的親衛還有子弟兵,別說什麼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之類的話,實際上,在戰場上,將領的傷亡率是真比下面普通計程車卒低,甚至,他們大不了投降嘛,匈奴人其實還是挺歡迎漢人高層投降的,對於投降的人,也會給予高位。
這種低風險高回報的事情,朝堂上一幫沒怎麼真的上過戰場的武將都挺熱衷,劉恆實際上也沒真正打過仗,上次去打匈奴,說是親征,實際上打仗的還是灌嬰他們,劉恆就是坐鎮中軍罷了。
被一幫人一說,劉恆也被說動了,這事的確可以搞。他主要是對草原上的情況不瞭解,他覺得草原上如今的亂象不會持續太久,若是匈奴本部很快就平定了叛亂,那麼,再想要找到如今這樣的好機會,那可就不容易了。
漢室那邊開始磨刀霍霍,準備出征,遼國這邊賣軍火卻是賣得不亦樂乎。
不管在什麼時代,軍火生意都是非常賺錢的買賣,尤其是壟斷生意的時候,更是如此。這會兒草原上各個部族之間打得狗腦子都出來了,誰裝備更好,勝算就更高一些,遼國這邊是什麼都賣,連紙甲都賣了一批出去,反正在投石機的打擊下,你穿什麼鎧甲都不頂用,所以,他們也不在乎這個,當然,賣給那些部族的紙甲,也是偷工減料了的,用的都是回收紙,厚度也略薄了一些,不過,對於匈奴人來說,這個也就足夠了,外面再穿上他們自個用牛羊皮製作的皮甲,這防禦力就很過得去了!
比起中原人,草原上的各個部族更明白如何能對其他部族造成更嚴重的損失,因此,他們很快就無所不用其極起來。幾個部族仗著自家大多數牲畜都賣給了遼國,用的都是從遼國買的便攜軍糧。遼國現在軍糧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