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況,之前朝鮮收攏流民,人家也不是因為知道朝鮮收容流民才跑過來的,實際上,大家都是覺得跑到遼東這裡不會遇上匈奴人,才會往這裡跑。
而這回,遼國出動了數萬大軍,幫忙駐守燕趙這邊諸多關隘,隨同而來的還有許多遼國的商人,這些商人跑過來,一方面是為了打了勝仗之後的戰利品,另一方面,就是跑過來找銷路來了。
他們也不嫌麻煩,不光是在市集上擺攤,而叫夥計帶著針頭線腦還有各種零碎的小東西去村裡面叫賣,橫豎遼國武德充沛,這些夥計身上也都帶著防身的東西,所以,也不擔心有人殺人越貨。
然後,來自遼國的各種商品頓時就在北地火了!
尋常百姓人家,你讓他們買成匹的布料,他們是買不起的,就算他們自個養蠶收絲,種植苧麻,但是,這些多半要賣給別人,自家頂多留下一點葛麻用來做衣服,像是比較溫暖的季節,鄉間那些農人幹活都要先將身上的衣服脫掉,免得幹活的時候把衣服給鉤破了。一件衣服反覆縫補,更是基本操作。
但是縫補衣服,也是需要材料的。線可以用自家弄的麻線,而針就不一樣了。大漢這邊,民間正常使用的針很多還是竹針和骨針,鐵針鋼針什麼的,幾乎沒有。而上層倒是會使用金屬針,一般是銅針,都要反覆捶打成條狀,然後再打孔,磨出針尖,再打磨光滑。而真正能夠大量生產鋼鐵針具,其實已經是唐宋時期的事情了,那時候冶煉技術提升了,直接將熱鐵拉成鐵絲,然後分成小段,一頭先砸扁,再用細鐵錐砸出細孔來,饒是如此,成本其實依舊不算低。
而遼國這邊,已經可以用機械生產鋼針,雖說比起後世的針來說粗了不少,但是成本可比大漢這邊低多了。漢地那邊的商人壓根沒在意這種針頭線腦的玩意,他們就盯著那些貴重的玩意,而遼國這些商人除了那些大宗的商品,乾脆就將許多物美價廉或者是在遼國已經沒法賣積壓的貨物拉了過來,像是針線這些,又不佔地方,一盒就能裝上一大堆,一根針賣一個錢,也是能賺不少的。
除了鋼針之外,比較暢銷的還有布頭,這些布頭一般是殘次邊角料,遼國那邊幾乎賣不出去了,但是在漢地這邊還是很受歡迎的。還有就是糖,當然,是那種比較劣質的糖,裡面還夾雜著不少甜菜渣子,這些糖放在遼國,就是糊弄那些土人的,而對於漢地百姓來說,買這個糖,可比自家制作飴糖划算多了,因此,也樂意花一點錢,買上一些粗糖哄孩子。
另外一些什麼香包玩具、綵線頭花之類的,也有人買,不過對於貧苦百姓來說,也只能是看看罷了。
透過這些貨郎,這些百姓也知道了遼國那邊的情況,在聽說在遼國,不論男女都能分地,而且也不用服徭役,只需要繳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