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三章 非凡蕭商 飛洋跨海

“哎呀,豆汁呀”,“冰糖葫蘆呦“,老bJ的臭豆汁和冰糖葫蘆的叫賣聲、吆喝聲響跡於老北京城的大街小巷,相信很多國人對此都有所耳聞有所親品,即便不是,大數國人都於卷帙浩繁的文學作品中,於浩如煙海的影視作品中有所耳聞目睹。但是,現世卻存有一種另類的叫賣聲吆喝聲,它們沒有那麼的名氣巨大而廣為人知,沒有那麼的有文化氣息常被文人墨客選中作為取材之源,沒有那麼的濃情韻味而被選為帝國都城的一張文化名片。但正是無數次像這樣的吆喝叫賣聲的聚集改變了一個行業王國的走向,那群吆喝之人身上所蘊藏和迸發的力量震驚了中國,竟然也漂洋過海震驚了全世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號“杭州蕭商”。

讓我們輕駕時光機器穿越歷史的時空隧道,回到三十年之前的中華大地,小心的摸索探究,去發現曾經的鮮為人知的一段不平凡的蕭商創業史。那時的中國,羽絨原料以及羽絨製品行業處於萌芽之始,一群身著簡樸至極,個頭不高,但很壯實,操著一口濃重吳越片言的農民早晨五點便紛紛起床洗漱了,因為今天他們有一件事情要辦,這件事對他人來說是那麼的無關痛癢,絲毫不能提起他們的任何興趣,因為這件事實在是沒有任何的新奇和起眼之處。但是對這群農民來說,這件事的成敗關係到他們整個家庭的生計大事,他們絲毫不敢含糊,很快他們就傾巢出動,騎著破重吱呀作響的三輪腳踏車奔向安徽壽縣的一些偏遠村莊。

安徽壽縣,一個偏遠的村莊,一輪鮮紅的太陽剛剛升起。老趙和幾位農民朋友遊走於村前的大道上,坑坑窪窪的村道,但很寬闊。“喂,這位老哥,請問你們家有鴨毛賣嗎?”“鴨毛到沒有,鵝毛你們要嗎?”“要,要,當然要啊,您有多少我就收多少,價錢方面嘛看過毛片之後我們再接著談,你看怎麼樣?”“中,那您到俺家來,我取來你看”“嗯,這是上等的鵝毛片,但是在這裡的價兒和縣城的價兒可得兩說啊,我給您這個數,說話時老王迭起了兩根指頭”“中,那都給你,你包起來吧”“,好嘞,大哥您接好,我再吆喝吆喝”。老趙和他的農民朋友們,收鵝鴨羽絨以制羽絨被服,收雞脖三把毛片以制良筆,收鵝翅刀翎以制羽球。一次,老趙等人收毛片歸來之時,天時已晚,突然天空大雨滂沱,老趙等人在泥濘的土路中推著滿載毛片的三輪腳踏車行走了數十公里,最後才輾轉回到回到他們在鎮上設立的大本營,老趙他們原本不用那麼辛苦去如此偏遠的地方去收毛片,但樸實至極的他們卻明白一個道理,越是偏遠的農村,毛片的價格就越低,毛片的質量也越高,那麼經過水洗加工後的羽毛的利潤空間就愈大,市場的競爭力就俞強。正是這樣的一次次的吆喝之聲傳遍了壽縣一帶的街頭巷尾,正是這樣一村村的遊走之足,踏遍了壽縣一帶的每寸土壤,常年累月的收毛經歷,更使得一大批蕭山人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他們只需一模一看就能辨別出是鵝毛片還是鴨毛片,毛片的質量是處於哪個層次他們更是如數家珍。後人怎敢想象,正是這樣一群老實巴交的農民朋友在若干年後主持起草了中國羽絨行業的羽絨標準,成為了中國羽絨行業標準的起草人和中堅力量,實現了與國際羽絨行業標準的高效接軌。蕭山新塘農民就是靠著這樣一種創業精神和再淺顯不過的營銷之道,一點一滴的積累著,最後竟創出偌大家業,一批蕭山新塘農民徹底擺脫了自身的貧困境遇,走上了發家致富之路,他們令世人敬仰,另令世人頂禮膜拜,顯然已是真真正正地地道道的農民企業家風範了。正是因為他們在羽絨行業的積澱,使得中國的羽絨家紡行業極速前進,帶動了一批出身低微的農民子弟走上了致富之路,後來隨著基礎化學領域得技術突破,使得化纖家族開始進入家紡行業,成為中國家紡行業另一個重要的原料支柱。

非常幸運,本人能有機會進入到這樣一個行業之中